房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异常致左右心房间遗留未闭缺损,分继发孔型和原发孔型等,病理生理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不同年龄影响,临床表现有不同症状体征,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有介入和外科手术,儿童和成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理解剖与分型
1.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最为常见,约占全部房间隔缺损的70%-80%。缺损多位于房间隔中心卵圆窝部位,根据其解剖部位又可分为中央型、下腔型、上腔型和混合型。中央型缺损边缘完整,可选择介入治疗;下腔型缺损下缘缺乏完整的房间隔组织,与下腔静脉入口相连;上腔型缺损又称静脉窦型缺损,位于上腔静脉入口处,常伴有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混合型则兼具上述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特点。
2.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较少见,约占10%-15%。缺损位于心内膜垫与房间隔交接处,常伴有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畸形,属于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的一种类型。
二、病理生理改变
1.血流动力学变化:出生后,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正常情况下房间隔缺损时会出现左向右分流。分流量的大小取决于缺损的大小以及两心房之间的压力差。小型缺损分流量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中型缺损分流量中等;大型缺损时,左向右分流量大,右心房、右心室因容量负荷增加而逐渐扩大,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肺动脉压力可逐渐升高。
2.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
儿童期:儿童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型房间隔缺损导致的左向右分流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活动耐力下降等。由于肺循环血流量增多,儿童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这是因为增多的肺循环血流使肺部淤血,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易感性。
成年期:随着年龄增长,肺动脉高压可能逐渐加重,当右心房压力等于或高于左心房压力时,会出现右向左分流,导致艾森曼格综合征。此时患者会出现发绀、活动耐力进一步下降、右心衰竭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小型缺损:多无明显症状,常于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一般在儿童时期可能仅表现为容易疲劳,在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气促,但休息后可缓解。
中型及大型缺损:患儿生长发育可能落后于同龄儿童,表现为身材矮小、体重不增。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活动后易出现心悸、气促。由于肺循环充血,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随着病情进展,到成年期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时,会出现持续发绀,口唇、甲床等部位呈青紫色,同时可伴有右心衰竭的表现,如下肢水肿、肝大等。
2.体征特点
心脏杂音: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这是由于右心室排血量增多,引起肺动脉瓣相对狭窄所致。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并固定分裂,是房间隔缺损的典型体征之一,固定分裂是指分裂不受呼吸影响,这是因为左向右分流使右心室容量增加,收缩期排血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延迟,而吸气时右心房回心血量增多,左向右分流减少,呼气时右心房回心血量减少,但左向右分流增加不明显,所以第二心音分裂相对固定。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间隔缺损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数目,还能评估心房、心室的大小以及肺动脉压力等情况。二维超声心动图可直接观察房间隔的连续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直观地显示分流的方向和速度。
2.心电图:部分患者可出现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大等表现,如心电轴大于+90°,右心室导联(V1等)出现R波增高、T波倒置等。但心电图表现并非特异性的,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胸部X线检查:可见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影增粗,肺野充血等表现。小型缺损时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肺充血表现。
五、治疗方式
1.介入治疗:对于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在5-36mm之间,且年龄一般大于3岁,缺损边缘至上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二尖瓣、三尖瓣以及肺静脉的距离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通过介入封堵器封堵缺损部位,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患者可较快恢复正常生活。
2.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如缺损较大、边缘条件不佳等情况,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修补。手术方式包括直接缝合缺损、使用补片修补等。外科手术可以彻底修复房间隔缺损,但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房间隔缺损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缺损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如果需要进行预防接种等情况,需要在医生评估心脏功能后谨慎进行。
2.成年患者:成年房间隔缺损患者如果已经出现肺动脉高压等情况,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加重心脏负担。要定期监测心功能、肺动脉压力等指标,一旦出现右心衰竭等表现,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同时,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管理,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