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产是妊娠28周前胚胎或胎儿自行流失,分先兆、难免、不全、完全流产等类型,病因有胚胎、母体、父亲及环境因素,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和腹痛,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处理因类型而异,流产后要注意休息营养、清洁卫生等,有特殊情况者需相应处理。
自然流产的分类及特点
先兆流产: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经休息及治疗后,部分患者可继续妊娠,若阴道流血量增多或下腹痛加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
难免流产:指流产不可避免,在先兆流产基础上,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剧,或出现阴道流液(胎膜破裂)。妇科检查宫颈口已扩张,有时可见胚胎组织或胎囊堵塞于宫颈口内,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基本相符或略小。
不全流产:难免流产继续发展,部分妊娠物排出体外,还有部分残留于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量出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妇科检查见宫颈口已扩张,宫颈口有妊娠物堵塞及持续性血液流出,子宫小于停经周数。
完全流产:妊娠物已全部排出,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妇科检查宫颈口已关闭,子宫接近正常大小。
自然流产的病因
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染色体异常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数目异常如三体、单体等;结构异常如染色体易位、倒置等。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严重感染、高热疾病,可导致子宫收缩引起流产;患严重贫血或心力衰竭可致胎儿缺氧死亡;患慢性肾炎或高血压,胎盘发生梗死也可引起流产。
生殖器官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子宫肿瘤(如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影响胚胎着床发育而导致流产;宫颈内口松弛可致晚期流产。
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导致孕酮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影响受精卵着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等,也可引起流产。
免疫功能异常:孕妇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可导致胎盘血栓形成及栓塞,影响胚胎发育。
父亲因素:精子的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增加流产风险。
环境因素:过多接触放射线和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等)可引起流产。
自然流产的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在妊娠早期流产者,先出现阴道流血,然后出现腹痛;在妊娠晚期流产者,先有阵发性子宫收缩,然后出现阴道流血。
腹痛:流产时,由于子宫收缩,呈现阵发性下腹部疼痛,先兆流产时,疼痛程度较轻;难免流产时,疼痛加剧;不全流产时,妊娠物排出后,子宫收缩,疼痛减轻;完全流产时,疼痛逐渐消失。
自然流产的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停经史、早孕反应、阴道流血、腹痛等情况。
体格检查:测量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妇科检查,了解宫颈口是否扩张、有无妊娠物堵塞等。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可观察到妊娠囊的位置、形态,有无胎心搏动等,有助于判断胚胎或胎儿的发育情况,如先兆流产时可见妊娠囊形态正常,胎心搏动存在;难免流产时妊娠囊变形,胎心搏动消失等。
妊娠试验: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或尿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有助于判断妊娠状态,流产时hCG水平通常低于正常妊娠水平。
激素测定:测定孕酮、雌二醇等激素水平,可了解黄体功能及内分泌状态。
自然流产的处理
先兆流产:应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必要时给予对胎儿危害小的镇静剂。黄体功能不全者可肌内注射黄体酮,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可口服小剂量甲状腺片。经治疗2周,若阴道流血停止,超声检查提示胚胎存活,可继续妊娠;若临床症状加重,超声检查发现胚胎发育不良,hCG持续不升或下降,表明流产不可避免,应终止妊娠。
难免流产:一旦确诊,应尽早使胚胎及胎盘组织完全排出。早期流产应及时行清宫术,对妊娠物应仔细检查,并送病理检查;晚期流产时,子宫较大,出血较多,可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促使胎儿、胎盘排出,必要时行清宫术。
不全流产:一经确诊,应尽快行清宫术或刮宫术,以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出血多有休克者应同时输血输液,出血时间较长者,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完全流产:若超声检查证实宫腔内无残留妊娠物,无感染征象,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自然流产后的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流产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保持外阴清洁卫生,勤换内裤,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预防感染。
特殊人群
有再次妊娠计划的女性:应在流产后3-6个月再考虑妊娠,以便子宫及身体得到较好恢复。在此期间应注意监测排卵,选择合适的时机受孕。
有内分泌异常等基础疾病的女性:如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待病情稳定后再妊娠,并在妊娠后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必要时继续给予相应治疗。
有免疫功能异常的女性:可能需要进行免疫相关治疗后再妊娠,妊娠后需密切监测免疫指标,必要时给予免疫调节治疗,以降低再次流产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