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原位癌是乳腺癌早期阶段,包括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家族史、激素因素等有关,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治疗有手术及其他方式,总体预后较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乳腺导管原位癌
病理特征:癌细胞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在导管内生长,可呈实性、筛状、乳头状等多种生长方式。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有异常增生的细胞,细胞核大小、形态不一,染色深,有不同程度的核分裂象,但基底膜完整。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常通过乳腺钼靶X线检查发现微小的钙化灶而被诊断,部分患者可能触及乳腺内无痛性肿块,但肿块往往较小且边界不清。
乳腺小叶原位癌
病理特征:癌细胞起源于乳腺小叶的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癌细胞充满小叶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但基底膜完整。显微镜下可见小叶内细胞增多,呈实体状,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核分裂象少见。
临床表现:通常也没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多数是在乳腺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可能有乳腺胀痛等非特异性表现,但缺乏特异性诊断意义。
乳腺原位癌的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也可能患乳腺原位癌。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与乳腺原位癌的发生有关。高脂肪饮食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长期作用可能增加乳腺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的风险;缺乏运动和肥胖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代谢平衡,进而影响乳腺组织的健康。
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患有乳腺癌,个体患乳腺原位癌的风险会增加。这可能与家族遗传基因有关,如BRCA1、BRCA2等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人群患乳腺原位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激素因素: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或初次生育年龄晚(>30岁)等因素会使乳腺组织长期受到雌激素的刺激,增加乳腺原位癌的发病风险。
乳腺原位癌的诊断方法
乳腺影像学检查
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乳腺原位癌常用的筛查和诊断方法之一。乳腺导管原位癌在钼靶上常表现为微钙化灶,这些钙化灶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呈泥沙样或细线状等;乳腺小叶原位癌的钼靶表现相对不典型,可能无明显钙化或肿块等异常征象,但对于发现乳腺内潜在病变有一定价值。
乳腺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的结构,对于鉴别乳腺肿块的囊性或实性有重要意义。乳腺原位癌在超声下可能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但超声对微钙化灶的显示不如钼靶敏感。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乳腺原位癌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在评估多中心病变、双侧病变以及鉴别乳腺病变的性质方面有优势。乳腺原位癌在MRI上可能表现为强化病灶,但特异性相对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病理活检:是确诊乳腺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以明确是否为原位癌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
乳腺原位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
乳腺导管原位癌: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乳腺局部切除术(保乳手术)和全乳房切除术。保乳手术需要确保切缘阴性,即切除的肿瘤周围组织中没有癌细胞残留,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射治疗。全乳房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广泛、多发导管原位癌或患者有保乳意愿不强烈等情况。
乳腺小叶原位癌:对于单纯的乳腺小叶原位癌,如果没有其他高危因素,部分患者可以选择密切观察随访,定期进行乳腺影像学检查和临床体检;如果患者有较高的乳腺癌风险,也可以考虑行单侧或双侧乳腺切除术,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其他治疗:乳腺导管原位癌术后一般需要进行放射治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年轻患者、有保乳意愿但存在某些高危因素等,可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内分泌治疗等,但目前对于乳腺小叶原位癌的辅助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案,主要还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和处理。
乳腺原位癌的预后
总体预后较好:乳腺原位癌由于癌细胞局限于原位,没有发生转移,经过适当的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较高。乳腺导管原位癌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的患者,10年局部复发率一般低于10%,长期生存率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乳腺小叶原位癌患者的预后通常也较好,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虽然高于正常人群,但通过密切随访和适当的干预,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肿瘤的大小、病理分级、是否有脉管侵犯等因素会影响乳腺原位癌的预后。一般来说,肿瘤较小、病理分级低、无脉管侵犯的患者预后较好;而肿瘤较大、病理分级高、有脉管侵犯的患者局部复发和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患者的年龄、治疗是否规范等因素也会对预后产生一定影响,年轻患者相对来说复发风险可能稍高一些,而规范的手术和术后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