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器械治疗主要包括ICD和CRT,ICD可降猝死风险但有不适当放电等局限,CRT能改善心功能但有部分无反应者及手术风险;术后ICD需定期随访和患者教育,CRT需康复治疗和药物管理。
原理:ICD内部包含感知电路和放电电路。它能够持续监测心脏节律,当检测到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时,会迅速判断并通过电极发放电击,终止异常心律,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适用人群:有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心力衰竭患者,如心肌梗死导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LVEF≤35%)且伴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非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LVEF≤35%且有心力衰竭症状,且预期生存时间>1年的患者。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只要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且符合上述指征也可考虑植入;女性患者在满足指征时同样适用,但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对手术操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如乳房组织对电极放置等可能有一定影响;对于有特定生活方式的患者,如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等增加心脏事件风险的,若符合指征应优先考虑植入;有相关病史,尤其是既往有心脏骤停复苏史、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的心力衰竭患者是ICD的主要适用对象。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
原理:CRT通过双心室起搏,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它能够感知心脏自身的电活动,然后按照设定的起搏模式,同时或顺序起搏左、右心室,纠正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情况,从而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适用人群: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脏收缩不同步(QRS波宽度≥120ms),且LVEF≤35%,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心力衰竭较少见,若为成人年龄阶段,老年患者需评估其全身状况及手术耐受性;女性患者在满足指征时同样需要考虑其自身身体结构及可能存在的激素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需在术后积极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有心力衰竭病史且QRS波增宽的患者是主要适用人群。
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降低猝死风险(ICD):ICD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有显著效果,研究表明,植入ICD可使心脏性猝死的风险降低约20%-30%,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改善心功能(CRT):CRT能够有效改善心脏收缩不同步,对于符合指征的患者,可使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NYHA心功能分级得到改善,LVEF有所提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力衰竭住院次数。
局限性
ICD:ICD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可能会出现不适当放电的情况,发生率约为5%-10%,这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可能导致心理负担加重;此外,ICD需要定期随访检查,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和随访负担。
CRT:CRT并非对所有心力衰竭患者都有效,约有10%-20%的患者对CRT反应不佳,被称为无反应者;而且CRT植入手术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出血、感染、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等,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也需要患者和医生重视。
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术后管理
ICD术后管理
定期随访: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要进行随访,之后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随访内容包括检查ICD的感知功能、起搏功能、放电功能等,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手段评估ICD的工作状态。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ICD的工作原理、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如何识别ICD放电等。例如,患者在ICD放电时可能会感觉到胸部冲击感,要让患者及家属知道这是正常的治疗反应,不必过度惊慌,但如果出现频繁的不适当放电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者的家属需要更细致的教育,要确保他们能够正确识别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老年患者可能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反复强调相关注意事项;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上对ICD放电更为敏感,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和教育。
CRT术后管理
康复治疗:术后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运动康复等。运动康复可以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量,如从低强度的步行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氧运动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康复治疗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老年患者的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女性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避免在特殊生理时期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症状变化。
药物管理:虽然CRT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仍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合理使用。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同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ACEI类药物可能导致咳嗽、低血压等,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需要更谨慎地调整药物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