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他因素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不稳定斑块破裂可引发血栓堵塞冠脉;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易致血栓;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休克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诱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家族史等也影响心肌梗死发生,如年龄增长、男性绝经前及绝经后女性风险变化,不健康生活方式增加风险,家族有心血管病史者风险高。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诱因。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为心肌提供血液供应。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上会形成斑块。这些斑块由脂质、平滑肌细胞、纤维基质等组成。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会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当狭窄程度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心肌的血液灌注。例如,长期的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脂质容易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下,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研究表明,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持续升高,超过血管内皮的清除能力时,就会逐渐沉积形成斑块。
此外,斑块的不稳定也是关键因素。不稳定斑块的纤维帽较薄,内部含有大量的脂质核心,容易发生破裂。斑块破裂后会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在局部形成血栓,血栓会迅速堵塞冠状动脉,使心肌血流完全中断,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内压力持续增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的不稳定,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二、血栓形成
1.相关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可促使血栓形成。例如,患有易栓症的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容易在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释放一些促凝物质,也会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另外,长期卧床的患者,血液循环缓慢,也容易在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研究发现,长时间制动的患者,其血液中的血小板活性增加,凝血因子水平升高,纤溶活性降低,这些因素都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形成还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当血管内皮受到各种因素损伤时,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在损伤部位,同时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凝血过程,最终形成血栓。比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
1.影响情况
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情况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心肌梗死。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心脏需要加快收缩和舒张来增加心输出量。此时,冠状动脉需要相应地扩张以增加血流量,但如果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等病变,其扩张能力受限。同时,剧烈运动还会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容易引发心肌梗死。情绪激动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也会加重冠状动脉的供血负担。对于有冠状动脉基础病变的人,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急剧变化就可能诱发心肌梗死。例如,一些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激动时,血压突然升高,超过了冠状动脉的灌注压,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发心肌梗死。
休克也是一种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情况。休克时,全身血压下降,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如果冠状动脉本身存在狭窄等病变,就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例如,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大量失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加上可能存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就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四、其他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人群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男性在绝经前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但绝经后女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而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失去了这种保护作用。例如,50-60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都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大量饮酒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急性大量饮酒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心肌脂肪沉积,影响心肌功能。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率降低,容易出现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这些都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例如,长期静坐办公的人群,如果不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患心肌梗死的风险会明显高于经常运动的人群。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患心肌梗死的风险也会增加。如果家族中有早发冠心病(男性亲属在55岁前、女性亲属在65岁前患冠心病)的病史,那么个体患心肌梗死的遗传易感性会增加。这可能与家族中存在某些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有关。例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有心肌梗死,那么其他家族成员需要更加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如监测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