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及其他检查。体格检查测生命体征和一般状况;实验室检查有血液常规、生化等;特殊检查含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监测、血管活性物质检测等;其他检查有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检测等,各检查从不同方面助力低血压的诊断与病因排查。
一、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测量
测量血压是关键,需要多次测量不同时间、不同体位(如卧位、坐位、立位)的血压。正常血压范围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低血压通常指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对于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正常血压范围不同,例如新生儿收缩压60-70mmHg,1岁时约80mmHg,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测量立位血压时,患者由卧位改为立位后1-3分钟内测量血压,若立位收缩压较卧位下降20mmHg以上,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提示可能存在体位性低血压。
同时测量心率、呼吸频率等,心率异常可能与低血压的原因相关,比如心动过缓可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低血压;呼吸频率异常也可能影响气体交换进而影响血压调节。
2.一般状况检查
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温度和湿度等。低血压患者可能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这是因为外周血管收缩,血液灌注不足导致。对于儿童,还要观察其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婴儿囟门凹陷可能提示脱水导致的低血压。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
血常规可以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如果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而贫血是导致低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缺铁性贫血,由于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组织缺氧,机体通过代偿机制但可能仍出现低血压情况。对于儿童,要关注不同年龄阶段贫血的诊断标准,如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g/L为贫血。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也有意义,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性因素导致的低血压,感染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影响血管舒缩功能和心功能从而导致血压下降。
2.生化检查
血生化中的电解质检查,如血钾、血钠等。低钠血症可能影响机体的渗透压和血容量,进而导致低血压。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可能出现低钠血症,同时伴有低血压。对于儿童,要注意电解质紊乱对其生长发育和血压调节的特殊影响,低钠可能影响儿童的神经肌肉功能和循环系统稳定。
肝肾功能检查,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体内代谢产物的清除和营养物质的供应,间接导致血压异常。例如肾功能不全时,水钠潴留、毒素蓄积等可能影响血管张力和心功能,引起低血压。
三、特殊检查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帮助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例如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低血压。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存在心电图异常,如房室间隔缺损等可能表现为心律失常相关的心电图改变,进而导致血压异常。
2.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可发现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脏结构异常。比如二尖瓣狭窄可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影响肺循环和体循环,进而引起低血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也会出现低血压表现。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通过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心脏结构的畸形情况,如法洛四联症等,这些心脏结构异常是导致儿童低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3.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连续24小时监测血压变化,有助于发现隐性的低血压情况。对于一些血压波动较大,偶尔测量血压正常但实际存在低血压症状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能提供更全面的血压信息。例如一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血压在不同时间波动较大,动态血压监测可捕捉到低血压的发作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儿童血压波动相对成人可能更明显,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诊断儿童特殊类型的低血压有重要价值,比如直立性低血压等情况可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在不同体位下的血压变化来明确诊断。
4.血管活性物质检测
对于怀疑内分泌疾病导致的低血压,可能需要检测相关血管活性物质。例如嗜铬细胞瘤患者可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通过检测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等,可辅助诊断嗜铬细胞瘤相关的血压异常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主要用于高度怀疑内分泌因素导致低血压的患者排查。
四、其他检查
1.甲状腺功能检查
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影响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可导致低血压。通过检测甲状腺激素(如T3、T4、TSH等)水平来判断甲状腺功能状态。对于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代谢,进而影响血压调节,需要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2.自身抗体检测
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低血压,可能需要检测自身抗体。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引起血管炎等病变,导致血压异常。检测相关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低血压情况。但这类检查主要用于高度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