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及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常见原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冠状动脉痉挛(与生理、药物等有关)及其他如贫血、心肌病等。体检发现心肌缺血需进一步做心电图(常规、动态)、心脏超声(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应对措施分一般人群(生活方式调整、定期复查)和特殊人群(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病史者需针对性处理)。
一、心肌缺血的定义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
二、常见原因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男性在40岁以后,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容易受损,脂质等物质易沉积在血管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供血。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易在冠状动脉壁沉积;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形成;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3.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二)冠状动脉痉挛
1.生理因素: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时,身体会释放一些激素等物质,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年轻人群中,若存在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等情况,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如麦角新碱等药物,但相对较少见。
(三)其他原因
1.贫血: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即使冠状动脉正常,也会导致心肌相对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都可能出现心肌缺血相关表现,尤其在贫血较严重且患者活动时,心肌缺血症状更易显现。
2.心肌病:某些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会影响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有心肌病家族史或已确诊心肌病的患者,需警惕心肌缺血的发生。
三、体检发现心肌缺血的进一步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可初步发现心肌缺血的ST-T改变等情况,但常规心电图是间断性记录,可能存在假阴性,因为心肌缺血可能是间歇性发作的。例如,患者在体检时心电图正常,但在心肌缺血发作时才会出现相应改变。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肌缺血发作情况,对于间歇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较大。
(二)心脏超声检查
1.超声心动图:通过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肌运动情况等。可以发现心肌缺血导致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例如,某一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心肌缺血,可能会出现相应节段的室壁运动减弱等表现。
2.负荷超声心动图:让患者在运动或药物负荷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负荷状态下心肌的供血情况,对于诊断心肌缺血更具敏感性。比如让患者在跑步机上运动,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若运动过程中出现室壁运动异常,提示存在心肌缺血。
(三)冠状动脉造影
1.检查意义: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等情况。对于体检发现心肌缺血且高度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是重要的确诊手段。
2.适用人群:一般在其他检查提示高度怀疑冠状动脉病变,如心电图有明显ST-T改变、负荷超声心动图有阳性表现等情况下,建议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四、心肌缺血的应对措施
(一)一般人群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如苹果、芹菜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2.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监测心肌缺血的变化情况。
(二)特殊人群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应对心肌缺血时,更要严格遵循生活方式调整的各项要求。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要更加细心的监测。
2.女性:女性在绝经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增加,除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调整外,要特别注意激素水平的变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进行体检和治疗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
3.有基础病史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手段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