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增生是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的过度疤痕组织,有创伤炎症反应、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胶原蛋白代谢失衡等形成机制,外观有颜色、形态、质地表现及瘙痒等症状,好发于有皮肤损伤史人群及儿童青少年,好发于皮肤张力大、易受摩擦部位,预防需早期伤口护理和采取抑制措施,治疗分非手术(药物、激光、压力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需结合辅助措施降低复发几率,儿童患者治疗更谨慎。
一、定义
疤痕增生又称增生性疤痕,是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过度疤痕组织。通常继发于皮肤外伤、烧伤、烫伤、手术等各种皮肤损伤后。
二、形成机制
创伤炎症反应:皮肤受伤后,伤口处会发生炎症反应,炎症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合成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蛋白等,从而为疤痕增生奠定基础。
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正常情况下,成纤维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在疤痕增生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持续合成并分泌过多的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疤痕组织不断增厚。例如,研究发现疤痕增生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
胶原蛋白代谢失衡:在正常皮肤中,胶原蛋白的合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在疤痕增生时,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加,降解减少,使得胶原蛋白大量沉积。其中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是疤痕组织中的主要成分,疤痕增生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含量显著升高,且Ⅰ型与Ⅲ型胶原蛋白的比例失衡,这也是导致疤痕组织硬度增加、质地异常的重要原因。
三、临床表现
外观表现
颜色:早期通常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这是因为疤痕组织内丰富的新生血管所致。随着时间推移,颜色可能会逐渐变淡,但部分人可能会长期保持红色或暗红色。
形态:疤痕往往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呈隆起性生长,形状不规则,可呈条索状、片状等。有的疤痕会向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浸润生长,边界不清。
质地:质地较硬,有的患者会感觉疤痕处有紧绷感,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局部皮肤的活动。
症状表现:部分患者会有瘙痒感,尤其是在天气变化、出汗等情况下,瘙痒可能会加重。严重的疤痕增生可能会影响外观,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尤其对于暴露部位的疤痕增生,如面部、颈部等,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四、好发人群及部位
好发人群
有皮肤损伤病史的人群:无论是外伤、手术还是烧伤、烫伤等导致皮肤损伤的人群,都有发生疤痕增生的风险,尤其是疤痕体质的人群,发生疤痕增生的概率更高。疤痕体质的人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这类人群在皮肤受到轻微损伤后,就可能形成明显的增生性疤痕或疤痕疙瘩。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皮肤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同时细胞增殖活跃,也更容易出现疤痕增生的情况。例如,儿童在受到外伤后,如果处理不当,较容易出现疤痕过度增生。
好发部位:常见于胸骨前、肩背部、耳部、下颌部、上胸部等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张力较大,且容易受到摩擦等刺激,从而增加了疤痕增生的发生几率。
五、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原则
早期伤口护理:对于皮肤损伤的伤口,要进行及时、正确的清创处理,避免伤口感染。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促进伤口一期愈合,减少疤痕形成的机会。例如,对于较小的伤口,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然后用碘伏消毒,再进行适当的包扎。
抑制疤痕增生的干预措施:对于一些高风险发生疤痕增生的伤口,可以早期采取一些抑制疤痕增生的措施,如使用硅酮类制剂等。硅酮类制剂可以在疤痕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减少水分蒸发,抑制疤痕的增生。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硅酮类制剂时要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避免对儿童娇嫩的皮肤造成损伤。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抑制疤痕增生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局部注射等方式,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减轻疤痕增生。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要谨慎,因为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另外,也可以使用一些改善疤痕外观的药物,如积雪苷霜等,促进疤痕的软化和颜色的改善。
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能量作用于疤痕组织,刺激胶原蛋白的重排和新生血管的消退,从而改善疤痕的外观和质地。不同类型的激光适用于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的疤痕增生。例如,点阵激光可以刺激皮肤的修复机制,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和疤痕组织的重建,但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损伤。
压力治疗:对于一些部位的疤痕增生,如耳部、颈部等,可以使用压力套等进行压力治疗。通过持续的压力作用,抑制疤痕组织的增生。儿童患者使用压力治疗时,要注意压力的适宜性,避免过紧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和生长发育。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疤痕增生,如明显影响外观和功能的疤痕,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属于有创操作,术后仍有再次发生疤痕增生的风险。因此,手术治疗往往需要结合其他的辅助治疗措施,如术后早期使用放疗、局部药物注射等,以降低疤痕复发的几率。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治疗要更加谨慎,需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并且要在术后密切观察疤痕的恢复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