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有典型症状如喘息、咳嗽、气促,还有伴随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不同年龄儿童症状特点不同,婴幼儿起病隐匿,学龄前儿童喘息明显,学龄儿童症状较典型,需注意合并其他疾病时的表现及避免错误判断,要记录症状相关信息并科学处理。
一、典型症状
1.喘息
儿童哮喘发作时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之一,表现为呼吸时发出高调的喘鸣声,这是由于气道狭窄,气流通过受限产生的。例如,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呼吸时可明显听到肺部呼出气流的喘鸣音,且喘息症状可能在活动后或接触过敏原等诱因下加重。
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喘息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胸廓起伏明显;学龄儿童则能更明确表达喘息的感受。
2.咳嗽
也是儿童哮喘常见的症状,多为慢性咳嗽,可持续4周以上。咳嗽性质多样,可为刺激性干咳,也可伴有少量痰液。有些儿童的咳嗽可能在夜间或清晨加重,这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以及清晨气道反应性相对较高等因素有关。比如,有的儿童可能没有明显的喘息,但主要以长期咳嗽为唯一表现,被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年龄较小的儿童咳嗽表达可能不典型,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咳嗽的时间、频率等特点来辅助判断。
3.气促
患儿会感觉呼吸急促,呼吸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状态。在进行体力活动或安静状态下都可能出现气促表现,这是因为哮喘导致气道狭窄,肺通气功能受限,机体为了获取足够的氧气而出现呼吸加快的情况。例如,儿童在行走、玩耍等轻度活动后就会出现明显的气促,需要停下来休息。
二、伴随症状
1.胸闷
部分儿童哮喘发作时会有胸闷的感觉,感觉胸部有压迫感。这是由于气道痉挛、狭窄,肺部通气不畅,导致胸部出现不适的感觉。胸闷症状可能与喘息、咳嗽等症状同时出现,也可能单独存在。
对于儿童来说,表达胸闷可能相对困难,需要家长观察儿童的表情、姿势等,若儿童出现烦躁不安、用手按住胸部等表现,需警惕可能存在胸闷等不适。
2.呼吸困难
严重的哮喘发作时,儿童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和呼气都比较费力。此时患儿可能口唇、指甲发紫,这是由于缺氧导致的。呼吸困难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活动能力,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缓解。例如,重度哮喘发作的儿童可能不能平卧,只能端坐呼吸,以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
不同年龄儿童呼吸困难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表现为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学龄儿童则能更准确描述呼吸困难的感受,如感觉空气不够用等。
三、不同年龄儿童哮喘症状特点
1.婴幼儿哮喘
起病往往比较隐匿,可能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随后出现喘息。喘息发作通常比较频繁,夜间和清晨症状相对明显。婴幼儿由于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家长需要注意观察其呼吸情况、是否有烦躁不安等表现。例如,婴幼儿可能在吃奶时出现呼吸急促、喘息,或者睡眠中突然憋醒,伴有喘息声。
此阶段儿童的气道相对更狭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家长密切关注,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2.学龄前儿童哮喘
喘息症状相对较明显,可能与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患儿可能能够表达喘息、咳嗽等不适,但表达的准确性可能有限。学龄前儿童在活动后喘息加重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且由于活动量相对较大,更容易因活动诱发哮喘发作。
家长需要注意让儿童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注意防护,减少哮喘发作的诱因。
3.学龄儿童哮喘
症状相对较典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如喘息、胸闷等。学龄儿童的哮喘发作可能与运动、情绪变化等因素相关。例如,在剧烈运动后出现喘息,或者在考试等精神紧张情况下诱发哮喘发作。此阶段儿童的生活范围扩大,接触各种过敏原的机会增多,家长需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哮喘发作风险。
四、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1.合并其他疾病时的症状表现
当儿童哮喘合并呼吸道感染时,症状可能会加重,喘息、咳嗽等症状会比单纯哮喘发作时更明显,而且呼吸道感染本身的症状,如发热、鼻塞等也会同时存在。例如,儿童哮喘合并病毒性感冒时,除了原有哮喘的喘息、咳嗽外,还会出现发热、流涕等感冒症状,此时需要综合治疗,既要控制哮喘发作,又要治疗呼吸道感染。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哮喘发作时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因为哮喘导致的缺氧等情况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所以这类儿童在出现哮喘症状时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及时的治疗。
2.避免错误判断
家长需要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相鉴别,如毛细支气管炎等。毛细支气管炎也多见于婴幼儿,也会有喘息等症状,但毛细支气管炎的喘息一般在发病2-3天后达到高峰,而哮喘的喘息发作特点有所不同。不能仅凭喘息就判断为哮喘,需要结合儿童的病史、其他伴随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等综合判断。例如,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除了喘息外,可能有明显的咳嗽、发热等,而且病程相对有一定的自限性,而哮喘容易反复发作。
对于儿童的哮喘症状,家长要及时记录发作的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等,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同时,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处理,避免自行滥用药物等不恰当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