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产前需进行身体检查(含全身、妇科及病史了解等)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引产有药物引产(13-27周左右,分口服药或羊膜腔内注射药及观察宫缩胎儿排出)、水囊引产(14-24周左右,放水囊及观察宫缩分娩)、剖宫取胎(妊娠晚期等特殊情况,术前准备及手术过程);引产后要观察身体(阴道出血、宫缩、体温)、注意饮食营养、保持个人卫生、给予心理关怀。
一、引产前的准备
1.身体检查
需进行详细的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如乙肝、梅毒、艾滋病等)、B超检查以明确胎儿大小、胎位、胎盘位置等情况。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女性检查项目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调整,例如高龄孕妇可能需要更全面的心血管等系统评估,有基础疾病的孕妇要根据病史增加相关专项检查。生活方式方面,若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需提前纠正,以降低引产前的风险。
了解孕妇的病史至关重要,包括既往妊娠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比如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引产前需重点评估子宫瘢痕情况,因为引产过程中子宫收缩可能增加子宫破裂等风险。
2.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会向孕妇及家属详细告知引产的必要性、可能存在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羊水栓塞、子宫损伤等)、引产的方式(如药物引产、水囊引产、剖宫取胎等),孕妇及家属需充分了解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引产的具体流程
1.药物引产(适用于妊娠13-27周左右)
口服药物或羊膜腔内注射药物:如果是口服药物,通常会先服用米非司酮等药物,其作用是拮抗孕激素,使子宫蜕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等;之后可能会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如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若选择羊膜腔内注射药物,一般是将依沙吖啶等药物注入羊膜腔内,引起子宫收缩发动分娩。不同孕周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方式。年龄较小的孕妇在药物选择和剂量把控上需更加谨慎,因为其身体各系统发育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年人不同。
观察宫缩及胎儿排出:用药后孕妇会逐渐出现宫缩,宫缩开始时可能不规律,随着时间推移会变得规律且强度增加,然后胎儿会随着宫缩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宫缩频率、强度、阴道出血情况等)以及胎儿的情况。
2.水囊引产(适用于妊娠14-24周左右)
放置水囊:先将水囊经阴道放置在子宫壁与胎膜之间,然后向水囊内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以引起子宫收缩。放置水囊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对于有阴道炎症等情况的孕妇,需先治疗炎症后再考虑水囊引产,以减少感染风险。
观察宫缩和分娩:注入水囊后,孕妇会逐渐出现宫缩,一般在放置水囊后的24-48小时内发动宫缩,然后胎儿排出。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宫缩情况、阴道出血等,当胎儿排出后,可能还需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若有残留可能需要进行清宫术。
3.剖宫取胎(适用于妊娠晚期等特殊情况)
术前准备:孕妇需进行皮肤准备、导尿等术前常规准备。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包括切口的选择等。对于肥胖孕妇,手术操作可能会相对复杂,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手术过程:通过手术切开腹部和子宫,取出胎儿。术后要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等,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引产后的护理
1.身体观察
引产后需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一般引产后阴道出血会逐渐减少,若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或出血时间过长(超过2周),需及时就医。同时要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可通过触摸子宫底了解子宫复旧情况。不同年龄的女性身体恢复能力不同,年轻女性相对恢复较快,但也不能忽视产后护理。生活方式上,引产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但也需适当活动以促进子宫复旧和身体恢复。
观察体温变化,引产后有感染的可能,若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需警惕感染,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引产后更要密切监测体温等指标,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加重或诱发其他并发症。
2.饮食营养
引产后要注意加强营养,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身体恢复。蛋白质有助于身体组织的修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不同年龄的女性在营养需求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孕期体重管理较好的孕妇产后营养补充需更加合理搭配,避免过度进补导致体重增加过多。
3.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巾和内裤,引产后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防止感染。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但要注意避免冲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易发生感染,更要严格注意个人卫生,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预防感染的发生。
4.心理关怀
引产后孕妇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如悲伤、焦虑等情绪,家人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陪伴,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特别是有过多次引产经历或因特殊原因引产的孕妇,心理创伤可能更明显,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年龄较小的孕妇在经历引产后,心理调适可能相对困难,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