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β属冠状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已发生多次变异,Omicron变异株传播力强但致病性下降;病毒在气溶胶和物体表面存活时间长,对多种消毒方式敏感;传染源主要为感染者,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主;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等群体感染后重症风险高;潜伏期2~14天,病程分无症状期、轻症期和重症期,有典型与非典型症状;病原学检测包括核酸、抗原和抗体检测,血液检查和影像学表现有特定特征;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儿童需警惕MIS-C,孕妇感染风险增加,慢性基础疾病患者需监测相关指标;预防与控制包括非药物干预、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
一、病原学特征
1.1、病毒类型与变异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β属冠状病毒,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30kb。病毒通过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与宿主细胞ACE2受体结合侵入人体。自2019年首次发现以来,病毒已发生多次变异,主要变异株包括Alpha、Beta、Gamma、Delta及Omicron等。Omicron变异株因S蛋白突变导致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传播力显著提升,但致病性较早期毒株有所下降。
1.2、病毒稳定性与传播条件
SARS-CoV-2在气溶胶中可存活数小时,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存活时间可达72小时,在低温、干燥环境中稳定性更高。病毒对紫外线、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等敏感,56℃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2分钟可完全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2.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及潜伏期患者。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气溶胶传播在相对封闭环境中可能发生。粪口传播及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有限,但需警惕特殊场景下的风险。
2.2、易感人群与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感染后重症风险显著升高。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及T细胞免疫,但抗体水平随时间下降,存在再感染可能。
三、临床表现特征
3.1、潜伏期与病程
潜伏期通常为2~14天,多数患者3~7天出现症状。病程可分为三期:
3.1.1、无症状期:核酸检测阳性但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自愈;
3.1.2、轻症期: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少数伴咽痛、流涕、腹泻,影像学无肺炎表现;
3.1.3、重症期:呼吸频率≥30次/分、血氧饱和度≤93%、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300mmHg,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3.2、典型症状与非典型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中低热为主,少数高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伴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非典型表现可见结膜炎、皮疹、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意识障碍)及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
四、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特征
4.1、病原学检测
4.1.1、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鼻咽拭子、痰液或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RNA,阳性为确诊依据;
4.1.2、抗原检测:适用于快速筛查,灵敏度较核酸检测低,阴性不能排除感染;
4.1.3、抗体检测:IgM抗体在感染后5~7天出现,IgG抗体在感染后10~14天出现,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4.2、血液检查
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肝酶、肌酶及D-二聚体可能异常。重症患者可见炎症因子风暴(如IL-6、TNF-α显著升高)。
4.3、影像学表现
胸部CT早期可见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斑片状影,以肺外带为主;进展期可见实变影、肺泡积液;重症期可见“白肺”表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儿童患者影像学改变较轻。
五、特殊人群特征
5.1、老年人
老年人感染后症状常不典型,易以乏力、食欲减退为首发表现,重症及死亡风险显著升高。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若持续<93%应立即就医。
5.2、儿童
儿童感染后症状较轻,多以发热、咳嗽为主,少数伴呕吐、腹泻。需警惕MIS-C,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病时间多在感染后2~6周。
5.3、孕妇
孕妇感染后流产、早产及胎儿宫内窘迫风险增加,但垂直传播率低。治疗时需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5.4、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感染后心肌损伤风险升高,需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糖尿病患者感染后血糖波动加剧,需调整降糖方案;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易发生呼吸衰竭,需提前准备无创呼吸机。
六、预防与控制特征
6.1、非药物干预
包括佩戴口罩(N95/KN95口罩防护效果更优)、保持社交距离(≥1米)、勤洗手(使用含酒精洗手液或肥皂水)、避免聚集及通风不良场所。
6.2、疫苗接种
接种新冠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建议符合条件者完成全程接种及加强免疫。特殊人群(如免疫缺陷者)需咨询医生后决定接种方案。
6.3、药物预防
暴露前预防可使用单克隆抗体(如Evusheld),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暴露后预防可选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但需在暴露后5天内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