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是5岁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现象,分原发和继发。发病与生理发育、遗传、心理等因素相关,有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病因,表现为夜间不自主排尿及可能影响心理和生活,诊断靠病史、体格及辅助检查,需与尿崩症、糖尿病鉴别,治疗有一般、心理、药物等方法,可通过培养习惯、营造环境、关注身体等预防。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生理发育因素
5岁左右儿童的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功能逐渐发育完善,若发育延迟可能导致遗尿。例如,膀胱的容量和功能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年龄较小的儿童膀胱容量相对较小,夜间产生的尿液容易使膀胱过度充盈,从而引发遗尿。一般来说,正常儿童到3-4岁时已能控制夜间排尿,若超过5岁仍不能控制则需关注是否存在遗尿问题。
抗利尿激素分泌存在昼夜节律,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而部分遗尿儿童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夜间尿液生成量较多,超出膀胱的容量就会发生遗尿。
遗传因素:遗尿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父母双方或一方有遗尿史,儿童发生遗尿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原发性遗尿的患儿中,约70%有家族史,可能与基因遗传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发育异常等相关。
心理因素:儿童的心理状态对排尿控制有影响。如突然受到惊吓、生活环境改变(如搬家、入托等)、与家人关系不融洽等心理应激因素,可能干扰儿童的排尿控制功能,导致遗尿发生或加重。例如,刚入幼儿园的儿童,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可能出现短期的遗尿现象。
常见病因
泌尿系统因素
先天性尿路畸形:如先天性尿道瓣膜、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可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膀胱尿液潴留,从而引发遗尿。这些畸形往往在儿童早期就存在,但可能因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通过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异常。
尿路感染:细菌感染尿道、膀胱、肾脏等部位时,炎症刺激会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遗尿。儿童尿路感染多与卫生习惯不良等有关,女孩由于尿道短而宽,相对男孩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神经系统因素
脊髓发育异常:如脊髓脊膜膨出等疾病,会影响脊髓对排尿反射的控制,导致遗尿。这类疾病一般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儿童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尚未完善,若大脑皮层因疲劳、紧张等原因功能失调,就可能出现夜间不能感知膀胱充盈而发生遗尿。例如,长期熬夜、学习压力大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排尿,可发生在睡眠的任何阶段,有的儿童可能每晚都会遗尿,有的则是间断性遗尿。遗尿次数可从1-2次到多次不等。
部分患儿可能同时伴有白天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尤其是存在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或尿路感染时。
对儿童的影响
长期遗尿可能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导致儿童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影响其社交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例如,经常被同伴嘲笑遗尿的儿童,可能会变得孤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
还可能对儿童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如夜间需要频繁唤醒儿童排尿,影响儿童和家人的睡眠质量。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询问遗尿开始的年龄、遗尿的频率、是否有夜间难以唤醒、白天排尿情况等,同时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遗尿史、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是否有外伤史等。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泌尿系统,包括外生殖器检查、肾脏和膀胱的触诊等,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
辅助检查:如尿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等情况;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能发现是否有先天性尿路畸形等结构异常;尿流动力学检查等,有助于评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以及排尿反射情况等。
鉴别诊断
与尿崩症鉴别:尿崩症患儿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等症状,每日尿量可多达数千毫升,与小儿遗尿不同,通过尿比重、抗利尿激素测定等可鉴别。
与糖尿病鉴别:糖尿病患儿除了多尿外,还会有多食、消瘦等表现,通过血糖测定等可以明确鉴别。
治疗与干预
一般治疗
生活习惯调整: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白天过度疲劳和睡前大量饮水。例如,睡前2-3小时应减少饮水量,晚餐尽量避免食用含水量多的食物如西瓜等。
排尿训练:白天鼓励儿童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增大膀胱容量,同时教会儿童在排尿过程中尝试中断排尿,加强对膀胱逼尿肌的控制能力。
心理干预:家长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心和理解,避免批评指责儿童遗尿行为,通过鼓励等方式增强儿童战胜遗尿的信心。例如,当儿童有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帮助儿童缓解心理压力。
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可使用药物治疗,如去氨加压素等抗利尿激素制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等因素,一般不优先用于低龄儿童。
预防措施
早期培养良好排尿习惯:从儿童较小的时候开始,帮助其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如每天早上起床后、饭后等时间提醒儿童排尿,逐渐使其形成规律的排尿反射。
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儿童提供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减少心理应激因素对儿童的影响。例如,在儿童入托、搬家等可能引起生活环境变化时,提前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关注儿童身体状况:定期关注儿童泌尿系统的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如对于有家族遗尿史的儿童,更要密切观察其排尿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