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皮疹的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等,不同疾病有不同流行病学因素、皮疹特点和伴随症状,如麻疹多见于儿童、冬春季高发,发热3-4天后出疹等;风疹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冬春季多见,发热1-2天后出疹等;幼儿急疹主要见于婴幼儿、春秋季多见,突发高热3-5天热退疹出等;猩红热多见于3-7岁儿童、冬春季多见,发热1-2天后出疹等;伤寒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夏秋季多见,发热1周左右出现玫瑰疹等;水痘多见于儿童、冬春季高发,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等;川崎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发热3-5天后出现多形性皮疹等;药物疹有明确用药史,皮疹形态多样等,鉴别时需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多方面情况,特殊人群诊断处理需谨慎。
一、病毒感染性疾病相关
(一)麻疹
1.流行病学因素:多见于儿童,有麻疹接触史,冬春季高发。
2.皮疹特点:发热3-4天后出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为红色斑丘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
3.伴随症状:可有咳嗽、流涕、结膜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斑)等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二)风疹
1.流行病学因素: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多见。
2.皮疹特点:发热1-2天后出疹,先见于面颈部,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皮疹分布均匀,疹间有正常皮肤,一般2-3天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
3.伴随症状:可伴有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三)幼儿急疹
1.流行病学因素:主要见于婴幼儿,春秋季多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
2.皮疹特点:突发高热,持续3-5天,热退疹出,皮疹为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头面颈及躯干部多见,四肢较少,1-2天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3.伴随症状:发热时可伴有惊厥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早期可稍高,随后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二、细菌感染性疾病相关
(一)猩红热
1.流行病学因素:多见于3-7岁儿童,通过飞沫传播,冬春季多见,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2.皮疹特点:发热1-2天后出疹,皮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可见“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等特殊表现。
3.伴随症状:可有咽痛、扁桃体炎等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伤寒
1.流行病学因素: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通过消化道传播,夏秋季多见,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
2.皮疹特点:发热1周左右出现皮疹,称为玫瑰疹,为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数量少,一般在1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胸、腹部,也可在背部及四肢出现,分批出现,2-4天消退。
3.伴随症状: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乏力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培养或骨髓培养可检出伤寒杆菌。
三、其他感染性疾病相关
(一)水痘
1.流行病学因素:多见于儿童,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冬春季高发,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2.皮疹特点: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首先见于头皮、面部或躯干受压部位,初始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液先透明后混浊,疱疹易破溃,2-3天开始结痂,不同时期的皮疹同时存在是水痘的特征之一。
3.伴随症状:可有瘙痒,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
四、非感染性疾病相关
(一)川崎病
1.流行病学因素: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
2.皮疹特点:发热3-5天后出现多形性皮疹,可为红斑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等,多见于躯干部,不伴有疱疹或结痂,肛周皮肤可发红、脱皮。
3.伴随症状:有持续发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
(二)药物疹
1.病史因素:有明确的用药史,常见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磺胺类等。
2.皮疹特点:皮疹形态多样,可表现为斑丘疹、荨麻疹样皮疹、固定型药疹(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紫红斑,边界清楚,复发时皮疹可增大,数目可增多)等,皮疹分布可对称或不对称,瘙痒明显。
3.伴随症状:一般有用药后发热,停药后皮疹可逐渐消退,若再次使用致敏药物可再次出现皮疹。
在对发热伴皮疹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史、用药史、既往病史等,同时结合皮疹的特点、伴随症状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在诊断和处理上需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等情况,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考虑检查和治疗措施时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