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一般无明显症状,病理性可致头晕等多种表现,通过测量血压诊断,生理性一般调整生活方式,病理性针对原发病治疗;贫血是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分多种类型,表现多样,通过血常规等诊断,针对病因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铁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低血压
定义:血压低于正常范围下限,成人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为低血压。
发病机制: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健康人群,如体质性低血压,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女性较为多见;病理性低血压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恶性肿瘤等,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等。
贫血
定义: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
发病机制: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或失血等原因均可引起。例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引起;失血性贫血则是由于急性或慢性失血使红细胞丢失过多。
二、临床表现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对健康影响较小。
病理性低血压: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理性低血压表现不同。急性低血压患者可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或休克;慢性低血压患者可有头晕、乏力、精神萎靡、心悸等症状,长期慢性低血压可能影响重要脏器灌注,如脑供血不足可导致记忆力减退等。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低血压导致跌倒风险增加;女性由于体质因素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低血压,但病理性低血压无性别特异性。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低血压相关表现。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病史的人群,病理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更高。
贫血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还可出现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缺氧表现;心悸、气短等循环系统表现,活动后加重;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泌尿生殖系统可出现少尿或多尿、性功能减退等;免疫系统可出现抵抗力下降,易感染。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老年人贫血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如诱发心绞痛等。女性贫血可能与月经失血等因素有关,需关注月经情况对贫血的影响。生活方式中,长期素食、营养不良的人群易发生贫血。有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病史的人群贫血发生率较高。
三、诊断方法
低血压
测量血压:是诊断低血压的主要方法,需非同日多次测量血压,明确是否低于正常范围。对于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监测血压即可;对于病理性低血压,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如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不同年龄段测量血压的标准略有不同,儿童血压有其自身的正常范围,需依据儿童年龄对应的血压标准进行判断。老年人血压测量需注意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环境,避免因测量误差导致误诊。
贫血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的基本检查,可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的大致程度。进一步还需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大小等;血清学检查,如铁代谢指标(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维生素B12、叶酸等检查,以明确贫血的病因;对于某些复杂贫血,可能还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等。儿童血常规检查需参考儿童特定的正常范围值,不同年龄儿童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不同。老年人贫血的诊断同样依赖血常规等检查,但需注意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生活方式相关的贫血,如营养性贫血,通过血常规及相关营养指标检查可明确诊断。有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需结合病史和相关检查综合判断贫血原因。
四、治疗原则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药物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如适当增加营养、进行适度体育锻炼、避免突然站立等。女性生理性低血压可通过合理饮食,增加蛋白质、盐分摄入等方式改善体质。
病理性低血压: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是关键。如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压需积极止血、补充血容量;感染引起的低血压需抗感染治疗并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过敏引起的低血压需抗过敏治疗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不同年龄段病理性低血压的治疗需考虑年龄相关的生理特点,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心肾功能等,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
贫血
针对病因治疗:是纠正贫血的关键。如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需补充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溶血性贫血需针对不同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失血性贫血需止血及补充丢失的血液成分等。儿童贫血的治疗需根据贫血原因和年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营养性贫血需调整饮食结构并补充相应营养素。老年人贫血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和剂量。生活方式相关的贫血,如营养性贫血,在治疗的同时需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均衡饮食。有基础疾病的贫血患者,需在治疗贫血的同时控制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