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关,病理性涉及心血管及全身性疾病。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心电图、实验室、影像学)。治疗分非药物方面,生理性因素需生活方式调整和特殊人群注意,病理性因素针对不同疾病相关处理。
一、心慌心悸的定义
心慌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可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可感到搏动有力。
二、常见病因
1.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儿童、青少年可能因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血管系统调节不完善出现生理性心慌心悸,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也可能出现,与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例如青春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导致偶尔心慌心悸。
生活方式:剧烈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增加,心脏加快跳动以满足需求,可能出现心慌心悸;大量吸烟、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都会对心脏产生刺激,影响心脏正常节律;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熬夜等情况,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跳加快,引发心慌心悸。比如长期熬夜的人,生物钟紊乱,心脏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出现心慌表现。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可出现心慌心悸,尤其是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心律失常是引起心慌心悸非常常见的原因,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跳节律或频率改变,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心脏会代偿性加快跳动,从而引起心慌心悸。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出现心慌心悸,同时还常伴有多汗、手抖、消瘦等症状;贫血患者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加快跳动来代偿,以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进而引发心慌心悸,患者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发热时,机体代谢率增高,心脏搏动增强,心率加快,也会出现心慌心悸,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增加10-20次/分钟。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情况,比如询问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患者是否有过甲状腺疾病等病史。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是否有缺氧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是否有慢性疾病长期影响心脏功能。
详细询问心慌心悸发作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伴随症状等。例如询问心慌心悸是在什么情况下发作的,是活动时还是休息时,多久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等,以及是否伴有胸痛、头晕、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
2.体格检查
测量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观察患者面色、精神状态等。例如心率是否过快或过慢,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等。
进行心脏听诊,了解心脏节律、心音有无异常等。比如听诊是否有早搏、心律不齐等情况。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心慌心悸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记录心脏电活动情况,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等。动态心电图能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对于偶发心慌心悸患者的诊断价值较大。
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激素(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以排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有贫血情况;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如肌钙蛋白等,有助于判断是否有心肌损伤,辅助诊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脏各腔室大小、心肌运动情况等,对于诊断心力衰竭、心肌病等有重要意义;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四、治疗原则(非药物方面)
1.生理性因素相关处理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因剧烈运动、劳累等引起的生理性心慌心悸,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对于因吸烟、饮酒引起的,要戒烟限酒。女性患者在特殊生理阶段要注意情绪调节,保持心态平和。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出现生理性心慌心悸时,家长要关注其日常活动量,避免过度兴奋或疲劳,保证营养均衡,促进正常生长发育。老年患者要注意定期体检,关注心血管功能变化,在生活中避免突然的体位改变等,防止发生意外。
2.病理性因素相关处理
心血管疾病相关:对于冠心病患者,要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结合药物治疗来稳定病情;心律失常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偶发的房性早搏等如果无症状可能只需观察,而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根据情况采取药物治疗或电复律等治疗手段;心力衰竭患者要限制钠盐摄入,根据病情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改善心功能,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液体出入量等情况,儿童心力衰竭患者还需特别注意液体管理,避免输液速度过快等加重心脏负担。
全身性疾病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针对甲状腺疾病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贫血患者要明确贫血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等,儿童贫血要注意营养补充,保证铁、维生素B12等的摄入;发热患者要积极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病,同时可通过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方法控制体温,儿童发热时要谨慎使用降温药物,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安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