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壁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由冠状动脉前降支等血管病变致前壁心肌缺血坏死,诱因多样,有典型及不典型症状、相应体征,通过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再灌注治疗、药物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预防。
一、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又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前降支供应左心室前壁等区域的心肌血液。当冠状动脉前降支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其供血的前壁心肌就会因急性缺血而发生坏死。常见的诱因包括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吸烟酗酒等,这些因素可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进而引发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是最典型的症状,多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部、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部分患者可能疼痛症状不典型,比如老年人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被误诊。
全身症状:发病后数小时至数日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是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发热。还可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等。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可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心律失常:是前壁心肌梗死很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发病24小时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导致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可引起患者晕厥、猝死等。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端坐呼吸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后期也可发生右心衰竭。
2.体征
心脏体征:心界可轻度至中度增大;心率多增快,也可减慢;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第四心音奔马律;部分患者可在心尖区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为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所致。
血压:多数患者有血压降低,起病前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可降至正常。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是诊断前壁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特征性改变为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上V2-V4导联等前壁相关导联会出现上述典型改变。
2.心肌坏死标志物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起病后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其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肌钙蛋白(cTnI或cTnT):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指标,cTnI在起病3-4小时后升高,cTnT在起病3-6小时后升高,10-24小时达高峰,可持续10-14天。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3天,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
吸氧:最初几日间断或持续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改善心肌缺氧状况。
监测: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12小时内,若无溶栓禁忌证,可选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进行溶栓,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等并发症。
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可直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血流,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有效的方法,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尤其适用于发病时间较长但仍有胸痛等症状的患者。
3.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发病后应立即嚼服阿司匹林,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还可使用氯吡格雷等药物。
抗凝药物:常用的有低分子肝素等,可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限制梗死面积,改善预后,但需注意其可能导致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缬沙坦等,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的患者,但需注意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
前壁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梗死面积大小、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及时开通血管,挽救濒死心肌,预后相对较好;若梗死面积大,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可减少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
高脂血症: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应根据血脂水平合理使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将血脂控制在合适范围,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以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