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败血症是严重疾病,病原体侵入血液致全身感染,有感染扩散、多器官损害风险,发病率在新生儿等有差异,预后与治疗时机相关。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体温异常、精神萎靡、吃奶差)和特殊表现(皮肤黏膜异常、呼吸异常),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培养)和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治疗包括抗感染(依药敏选药、足疗程用药)和支持对症(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需孕期围生期保健、婴儿出生后皮肤黏膜护理、合理喂养、避免接触感染源。
病情发展的潜在风险
感染扩散:婴儿免疫系统尚不完善,败血症发生后,病原体容易在血液中扩散,累及多个器官。例如可能引发肺炎,因为细菌等病原体可随血流到达肺部,导致肺部炎症,影响婴儿的呼吸功能;还可能引起脑膜炎,细菌侵犯脑膜,会对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
多器官功能损害:败血症会影响多个重要器官的功能。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使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影响心脏、肾脏等器官的血液供应;在肾脏,可引起肾功能损害,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在肝脏,会影响其代谢和解毒功能等。
发病率与预后情况
发病率: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败血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在新生儿及小婴儿中仍有一定发生率,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免疫功能更低下的婴儿更容易患病。
预后: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部分婴儿可以治愈。但如果延误治疗,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据相关研究,及时规范治疗的婴儿病死率可降至10%左右,而延误治疗的婴儿病死率可能会高达50%甚至更高。
婴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发现要点
一般表现
体温异常:婴儿可能出现体温不升或发热的情况。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体温不升较为常见,这是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加上感染后机体反应能力差。而足月儿可能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于38℃。
精神萎靡:婴儿精神状态差,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减弱,不像正常婴儿那样对声音、光线等有较积极的回应。
吃奶差:婴儿吸吮无力,奶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感染影响了婴儿的消化功能和整体状态。
特殊表现
皮肤黏膜表现:部分婴儿会出现皮肤黄疸加重,这是由于感染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还可能有皮肤出血点,这是因为凝血功能受到影响,细菌毒素破坏血管壁等导致。
呼吸异常: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表现,这是因为肺部受到感染累及或者全身感染导致机体缺氧,呼吸频率加快以试图获取更多氧气,严重时可能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当婴儿出现上述可疑表现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婴儿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以便早期发现败血症并进行治疗。
婴儿败血症的诊断依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是重要指标之一。白细胞总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中毒颗粒等。例如白细胞计数超过20×10/L,或者低于4×10/L,同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血培养: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通过从婴儿血液中培养出致病菌,可以明确病原体种类,从而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血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2-3天出结果,在等待结果期间,医生会根据经验先给予抗感染治疗。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用于观察婴儿的肝、脾、肾等器官有无感染性病灶,如肝脓肿、脾脓肿等情况,帮助了解感染累及的器官范围。
X线检查:对于怀疑有肺部感染的婴儿,胸部X线检查可以明确肺部病变情况,如肺炎的部位、程度等。
婴儿败血症的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选择: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前,医生会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例如对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可能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可能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用药疗程:一般需要足够的疗程,通常需要连续用药2-3周,以确保彻底清除体内的病原体,防止病情复发。
支持对症治疗
营养支持: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婴儿,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营养的方式,补充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婴儿的生长发育和机体正常代谢。
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婴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例如当婴儿出现休克时,需要进行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
婴儿败血症的预防措施
孕期及围生期预防
孕妇保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发生感染性疾病。如果孕妇有感染情况,要及时治疗,防止病原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例如孕妇如果患有泌尿系统感染,要积极治疗,减少上行感染导致胎儿感染的风险。
分娩过程注意:在分娩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婴儿在分娩过程中受到病原体感染的机会。对于早产、胎膜早破等高危情况的分娩,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对早产儿给予预防性的抗感染治疗等。
婴儿出生后的预防
皮肤黏膜护理: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尿布疹等皮肤破损,因为皮肤破损容易使病原体侵入。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婴儿的口腔黏膜娇嫩,容易受到感染,要避免口腔损伤并保持清洁。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有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瓶、奶嘴等喂养器具的消毒,防止病从口入。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减少婴儿与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员接触,如家庭成员患有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要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婴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