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传播途径有动物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气溶胶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采取综合对症支持治疗,预防措施有防鼠灭鼠、注意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加强监测,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原体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根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可分为多个血清型,不同型别引起的临床症状和预后可能有所差异。
二、传播途径
1.动物源性传播:主要是通过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等动物的排泄物(如尿液、粪便、唾液等)污染环境,人接触后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破损的皮肤、黏膜等途径感染。例如,在鼠类活动频繁且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人吸入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尘埃,就可能感染病毒。
2.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汉坦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母婴传播。
3.气溶胶传播:在实验室内,若操作被汉坦病毒污染的标本时,可形成含病毒的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操作人员。
三、临床表现
1.发热期:患者多突然发热,体温可达39-40℃,可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可能出现颜面、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等表现。此期一般持续3-7天。
2.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患者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还可能伴有烦躁、谵妄、皮肤花斑等表现,此期一般持续1-3天。
3.少尿期:一般发生在病后5-8天,患者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同时可伴有尿毒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抽搐等,此期一般持续2-5天。
4.多尿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患者进入多尿期,24小时尿量可达2000ml以上,此期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一般持续2-3周。
5.恢复期:患者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一般需要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后遗症。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发热期白细胞计数多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蛋白尿,且随病情加重而加重。
血清学检查:检测汉坦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可明确诊断;同时可检测IgG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诊断意义。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液或其他标本中的汉坦病毒核酸,对于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2.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以了解肺部等情况,协助诊断和判断病情。
五、治疗原则
目前流行性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采取综合对症支持治疗。
1.发热期:以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为主。可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但需注意其使用的时机和剂量等。
2.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可根据患者情况补充晶体液、胶体液等,同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3.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稳定内环境包括控制液体入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促进利尿可使用呋塞米等药物;导泻可使用甘露醇等;透析治疗适用于严重少尿或无尿、高血容量综合征、高钾血症等情况。
4.多尿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根据患者尿量情况调整补液量和种类,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等,逐渐恢复体力。
六、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措施。可通过堵塞鼠洞、使用灭鼠药等方法减少鼠类数量。在农村要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及时清理垃圾;在城市要加强下水道、垃圾站等场所的管理,防止鼠类栖息。
2.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在清理可能被鼠类污染的场所时,要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被鼠类污染的食物,不饮用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水。
3.疫苗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一般在流行地区的高危人群中进行疫苗接种,如从事鼠类相关工作的人员等。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感染发病的风险。
4.加强监测:在流行地区加强对鼠类携带汉坦病毒情况的监测,以及对人群中该病发病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由于儿童的肾脏等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少尿期等阶段更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和维护。同时,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物理降温等针对发热的处理。
2.孕妇:孕妇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除了要按照一般患者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外,还需特别关注母婴情况。要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因为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在治疗过程中,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高,如心脑血管并发症、肺部感染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