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是除特殊性浸润乳腺癌外的一大类浸润性乳腺癌,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有特定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皮肤及乳头乳晕改变,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治疗有手术、辅助治疗等,预后受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需综合多方面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以改善预后。
一、定义
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是乳腺癌中除了特殊性浸润乳腺癌之外的一大类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是指癌细胞已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向间质浸润的乳腺癌。而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等多种病理类型。
二、病理特征
1.浸润性导管癌
是最常见的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类型。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呈实性巢状、条索状排列,或伴有少量腺样结构。癌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多见。
2.浸润性小叶癌
癌细胞呈单行串珠状或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正常导管周围。癌细胞体积较小,大小一致,核分裂象少见。
三、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
多为无痛性单发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不同病理类型的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肿块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上肿块特征符合浸润性肿瘤的表现。例如浸润性导管癌的肿块可能形态不规则,而浸润性小叶癌的肿块有时不易触及,但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
2.乳房皮肤改变
随着肿瘤的生长,可侵犯连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韧带,导致韧带缩短,牵拉皮肤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皮下淋巴管,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皮肤水肿,而毛囊处皮肤相对凹陷,形成“橘皮样”改变。
3.乳头乳晕改变
肿瘤位于乳头深部或接近乳头时,可引起乳头回缩、凹陷。若肿瘤侵犯乳管,可导致乳头溢液,溢液可为血性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影,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高密度影,有时可见细小钙化灶,钙化灶的形态、分布等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
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可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等多提示恶性可能。
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病变的检出敏感性较高,对于多中心、多灶性的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还可用于评估肿瘤的范围等。
2.病理活检
是确诊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情况。
五、治疗
1.手术治疗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适用于大多数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患者,切除乳房及胸大肌、胸小肌筋膜等组织,但保留胸大肌、胸小肌。
保乳手术:对于符合一定适应证的患者,如肿瘤较小、单发,位于乳房的非关键部位等,可考虑行保乳手术,即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术后需配合放疗等综合治疗。
2.辅助治疗
化疗: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情况,术后可能需要进行化疗,以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灶,常用的化疗方案有AC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TC方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等。
放疗:保乳手术患者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分期较晚的患者,也可能在术前或术后进行放疗。
内分泌治疗:若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可考虑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有他莫昔芬等,通过阻断雌激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
靶向治疗: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靶向药物能特异性地作用于HER-2阳性的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
六、预后
1.影响预后的因素
肿瘤分期:早期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肿瘤分期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远处转移等进行判断。
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预后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在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中相对较为复杂,而浸润性小叶癌相对预后可能稍差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分子分型:HER-2过表达型相对预后较差,但靶向治疗的应用改善了这类患者的预后;ER、PR阳性的患者通过内分泌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2.不同人群的预后特点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一般指年龄小于35岁)的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可能具有侵袭性更强的特点,预后相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稍差,但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年轻患者也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身体耐受性等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性别因素:男性患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相对较少,但男性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的预后一般较女性差,可能与男性乳腺组织相对较少,发现时往往分期较晚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的预后可能受到一定影响。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对预后有积极影响。
病史因素:有乳腺良性疾病病史但未规范治疗的人群,发生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的风险可能增加,且预后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例如有长期不愈的乳腺囊性增生病史的患者,在发生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后,其预后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
非特殊性浸润乳腺癌是一类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疾病,通过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会有所改善,但不同患者的预后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