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传统心脏直视手术适用于多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适用于部分先天性心脏病)、药物辅助治疗(利尿剂减轻水肿、血管扩张剂改善心脏做功)、术后及康复护理(术后伤口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早期和长期康复锻炼),不同年龄患儿治疗有特点,新生儿期病情危急需争分夺秒治疗和特殊护理,婴幼儿期综合考虑治疗选择并关注心理营养,学龄前期及学龄期选合适治疗并注意生活学习安排及预防感染。
一、手术治疗
1.传统心脏直视手术:
适用情况:对于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有明确的手术指征。例如,较大的室间隔缺损,一般建议在患儿1-5岁左右进行手术(需根据患儿具体心脏功能等情况综合判断),若缺损较大且引起明显的心脏扩大、肺循环血量增多等情况,可能需要更早手术。
原理:通过开胸的方式,直接暴露心脏,对病变的心脏结构进行修复,如修补缺损的间隔、结扎未闭的动脉导管等,恢复心脏正常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
2.介入治疗:
适用情况: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可选择介入治疗,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对于年龄较大、体重合适的患儿,房间隔缺损直径在一定范围内(一般直径≤36mm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考虑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直径≤12mm的患儿可考虑介入封堵。
原理:通过血管穿刺,将封堵装置输送到病变部位,如封堵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达到治疗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二、药物辅助治疗
1.利尿剂:
作用: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功能不全出现水肿的患儿,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其原理是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减轻心脏的前负荷,缓解水肿症状。但使用时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电解质情况,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例如,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出现明显下肢水肿的患儿,可根据体重等情况给予合适剂量的利尿剂,但要注意监测血钾水平,及时调整。
2.血管扩张剂:
作用: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会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等。它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心脏的后负荷,改善心脏的做功情况。不过,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输注速度,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因为血压下降过快可能会影响重要脏器的灌注。比如,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导致肺循环压力增高的患儿,在一定情况下使用血管扩张剂来降低后负荷,但要谨慎调整剂量以维持合适的血压和脏器灌注。
三、术后及康复护理
1.术后一般护理:
伤口护理:对于接受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例如,术后伤口应避免沾水,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定期进行消毒和换药操作,防止伤口感染,影响愈合。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心脏功能可能还未完全恢复稳定,任何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都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如心率突然增快或减慢,呼吸急促等都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康复锻炼:
早期活动:术后早期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进行活动。一般术后1-2天可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翻身、屈伸四肢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恢复情况的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坐起、在床边站立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可协助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年龄较大的患儿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逐步进行康复锻炼。
长期康复: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饮食上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定期进行复诊,监测心脏功能等情况,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例如,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等,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四、不同年龄患儿的治疗特点
1.新生儿期:
病情特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病情往往较为危急,如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可能出生后不久就出现严重的发绀、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治疗需要争分夺秒,可能需要立即进行药物稳定病情,如使用前列腺素E1维持动脉导管开放,为进一步手术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内环境稳定。
护理重点:新生儿期护理要特别注意保暖,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身体状况较差,容易出现体温不升。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通道通畅,防止呛奶等情况导致窒息。
2.婴幼儿期:
治疗选择:此阶段患儿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心脏功能、体重等因素。对于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小型室间隔缺损,有一定的自愈可能,但需要密切随访心脏超声,观察缺损的变化情况。如果缺损没有自愈且影响心脏功能,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心理和营养护理:婴幼儿期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心理护理,家长要多给予关爱和安抚。在营养方面,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往往存在生长发育落后的风险,充足的营养有助于身体恢复和生长。
3.学龄前期及学龄期:
治疗决策:这个阶段的患儿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介入治疗或心脏直视手术。在治疗决策时,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质量等因素。例如,对于适合介入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介入治疗创伤小,对患儿生活质量影响小,可作为优先选择。
生活和学习安排:在生活和学习上,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适当参加一些不太剧烈的活动,但要避免参加竞技性强、过于剧烈的运动。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比如,在流感季节,要避免带患儿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