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加预激综合征是复杂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因先天心脏发育异常有异常传导通路,房颤由多种因素诱发,临床表现有心悸、胸闷等,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长期,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预激综合征的病因:主要是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房和心室之间形成了异常的传导旁路,如Kent束、James束、Mahaim纤维等。这些异常旁路使得电信号传导异常。
房颤的诱因:多种因素可诱发房颤,包括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吸烟、长期精神紧张等都可能诱发房颤;一些基础疾病也与房颤相关,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当预激综合征患者合并上述房颤诱发因素时,就容易出现房颤加预激综合征的情况。发病机制上,预激综合征的异常旁路使心房激动提前到达心室,而房颤时心房快速无序的激动经旁路快速下传心室,导致心室率极不规则且可能很快,从而引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心悸:患者常感觉心跳不规则、心慌,这是由于房颤加预激综合征时心室率过快或不规则导致的。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心悸的感知相对不敏感,而年轻患者可能感觉更为明显。
胸闷:心脏节律异常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胸闷不适。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加预激综合征时胸闷症状可能更为突出。
头晕、黑矇:严重的心室率过快可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黑矇。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存在脑供血不足的基础情况,更容易出现此类症状。
乏力:由于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全身供血不足,患者会感到乏力。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如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的人,乏力症状可能更易出现。
体征表现
心率异常:心室率可增快,可达150-250次/分钟甚至更快,心率极不规则。在体格检查时可发现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这是因为部分心室搏动不能有效引起外周动脉搏动。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
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在窦性心律时,PR间期缩短(<0.12秒),QRS波群增宽(>0.12秒),QRS波群起始部可见delta波。不同类型的预激综合征delta波形态和导联表现有所不同,如Kent束引起的预激综合征,delta波在V1-V6导联的表现有一定特点。
房颤时的心电图特征:房颤时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以及是否存在室内差异传导等情况。如果合并预激综合征,QRS波群可能增宽且形态多样。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电图的解读需要考虑年龄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可能影响心电图特征的判断。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不经常发作的房颤加预激综合征的发作情况,明确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与症状的关系。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房颤加预激综合征发作不频繁的患者,Holter检查尤为重要。
电生理检查:这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但对于明确预激综合征的旁路位置、评估房颤时旁路传导情况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电生理检查可以诱发心律失常,精确判断旁路的特性,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对于病情较为复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
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
控制心室率:对于心室率过快的患者,可选用胺碘酮等药物来减慢心室率。胺碘酮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对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有一定效果。但需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复律治疗:对于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如出现休克、严重低血压等情况,需要紧急进行电复律。电复律是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但需要在专业设备和人员的操作下进行。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电复律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和收益。
长期治疗
药物预防: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等药物预防房颤的发作。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通过减慢心率来减少房颤的发作频率。但对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可能诱发哮喘发作。普罗帕酮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较为适用,但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需要权衡利弊。
导管消融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频繁发作的房颤加预激综合征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消融技术可以消除异常的旁路,从而根治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情况。但导管消融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合并房颤加预激综合征时,由于心脏功能减退、肝肾功能下降等因素,在药物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选择药物,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胺碘酮时,要注意监测甲状腺功能、肺功能等。同时,对于电复律等有创操作,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权衡操作的风险和收益。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如果发作房颤加预激综合征,在生活方式上需要更加注意调整,如避免过度饮酒、吸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在治疗选择上,对于导管消融等有创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意愿综合考虑,因为年轻患者可能更希望长期根治心律失常,提高生活质量。
有基础疾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房颤加预激综合征时,需要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例如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控制房颤心室率时,要选择不影响冠状动脉供血的药物;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心功能的影响,避免加重心力衰竭。
总之,房颤加预激综合征是一种需要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的心律失常情况,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