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针对原发病治疗;贫血是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分一般表现和不同年龄差异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等,治疗分一般和病因治疗,预防要从生活习惯和防治原发病等方面入手。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即可诊断为贫血。其本质是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贫血的原因众多,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等。
临床表现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病理性低血压: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理性低血压表现各异。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低血压,患者可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感染性休克导致的低血压,患者会有高热、寒战、皮肤湿冷等表现;过敏引起的低血压,可能伴有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相关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低血压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头晕、黑矇,甚至跌倒、骨折等情况;儿童若出现低血压,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相关的表现,如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但相对较少见。
贫血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可通过观察甲床、口唇、睑结膜等部位来判断。还可出现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缺氧症状;心悸、气短等心血管系统症状,活动后加重;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腹泻等;泌尿生殖系统可能出现少尿或多尿、性功能减退等表现。不同年龄的贫血患者临床表现也有差异,婴幼儿贫血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因为婴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只能通过哭闹来体现身体的不舒服;老年人贫血时,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还可能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这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缺氧的耐受性降低有关。
实验室检查
低血压
血压测量:是诊断低血压的主要方法,通过使用血压计测量上肢动脉血压,可明确血压水平。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对于一些阵发性低血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病因相关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检查,如怀疑心脏病引起的低血压,需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怀疑感染导致的低血压,要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检查以及相关部位的病原体检测等;怀疑过敏引起的低血压,需进行过敏原检测等。不同年龄人群在检查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时可能需要适当镇静,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贫血
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必查项目,可了解Hb、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等指标,同时还能观察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和病因。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等,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一些贫血原因不明确的患者,骨髓穿刺检查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情况、细胞形态等,有助于明确贫血是由造血干细胞异常、骨髓被异常细胞浸润等哪种原因引起。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骨髓穿刺的操作难度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骨髓穿刺相对成人来说,操作时需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病因相关检查:根据不同的贫血类型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缺铁性贫血需检测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巨幼细胞贫血需检测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等;溶血性贫血需进行溶血相关检查,如胆红素、网织红细胞计数、Coombs试验等。
治疗原则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同时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方式建议有所不同,儿童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促进生长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病理性低血压: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心脏病、控制感染、抗过敏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低血压引起头晕等症状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跌倒等意外发生。
贫血
一般治疗: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轻度贫血可通过饮食调整,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绿叶蔬菜等。中重度贫血患者可能需要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以减轻缺氧症状。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调整有所差异,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避免挑食、偏食;老年人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防止胃肠道不适影响营养吸收。
病因治疗:是纠正贫血的关键。例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溶血性贫血进行相应的抗溶血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贫血,如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贫血,可能需要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预防措施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不同年龄人群的锻炼方式和强度要适宜,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
病理性低血压: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预防病理性低血压的重要措施。例如,积极控制心脏病病情,预防感染的发生,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对于有发生低血压风险的人群,如大手术后患者、严重感染患者等,要密切监测血压,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低血压情况。
贫血
合理饮食:保证日常饮食中摄入足够的造血原料,对于婴幼儿要及时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儿童和青少年要注意不挑食、偏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可适当增加富含铁、维生素等食物的摄入。
积极防治相关疾病:如积极治疗胃肠道疾病,因为胃肠道疾病可能影响营养的吸收,从而导致贫血;对于月经过多的女性,要积极治疗妇科疾病,减少失血导致的贫血等。不同年龄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疾病防治,儿童要注意预防感染性疾病,因为感染可能影响造血功能;老年人要注意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贫血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