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心血管疾病,其严重性取决于病变程度、累及范围及并发症风险。主动脉粥样硬化可致主动脉夹层、瘤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主要病因,可导致心肌缺血、梗死等。其发生与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及生活方式、代谢异常等可控因素相关,不同人群风险有差异,特殊人群需个体化评估治疗方案。诊断需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和功能学评估。治疗目标为延缓病变进展、稳定斑块、预防并发症及改善预后,涵盖药物治疗、介入与外科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预后取决于病变程度、治疗及时性及患者依从性,需定期随访、长期管理,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一、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性
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理基础,其严重性取决于病变程度、累及范围及并发症风险。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直接影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1.主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其粥样硬化常表现为血管壁脂质沉积、纤维化及钙化。轻度病变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重度狭窄或斑块破裂可导致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内层撕裂)、主动脉瘤(血管壁局部扩张)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此类并发症的死亡率极高,尤其是急性主动脉夹层,未及时治疗者48小时内死亡率可达50%以上。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是为心肌供血的动脉,其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病变可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5%时,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不稳定斑块(富含脂质、纤维帽薄)的破裂可引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二、危险因素与人群差异
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不同人群的风险存在显著差异。
1.不可控因素
(1)年龄: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60岁以上为高发群体。
(2)性别:男性绝经前发病率高于女性,但绝经后女性风险迅速上升,可能与雌激素保护作用减弱有关。
(3)遗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一级亲属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是重要危险因素。
2.可控因素
(1)生活方式: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BMI≥28kg/m2)及长期精神压力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2)代谢异常: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是核心危险因素。
(3)慢性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下降、多器官功能减退,手术耐受性差,需谨慎评估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的风险与获益。
(2)女性患者: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与男性相当,但症状可能不典型(如无胸痛),易延误诊断。
(3)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造影剂肾病风险高,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需充分水化并选择等渗造影剂。
(4)妊娠期女性:若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需权衡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对胎儿的影响,通常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三、诊断与评估
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1)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无创检查,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钙化/非钙化)。
(2)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可明确病变部位、程度及血管解剖结构,指导介入治疗。
(3)主动脉CT或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评估主动脉瘤或夹层的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功能学评估
(1)血流储备分数(FFR):通过压力导丝测量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压力与主动脉根部压力的比值,判断狭窄是否导致心肌缺血。
(2)瞬时无波形比值(iFR):无需腺苷诱发最大充血状态,可简化操作流程。
四、治疗与管理
治疗目标为延缓病变进展、稳定斑块、预防并发症及改善预后。
1.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2)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定斑块。
(3)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控制血压,减少心脏负荷。
(4)降糖药物:二甲双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心血管风险。
2.介入与外科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严重狭窄患者。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多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患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式。
(3)主动脉修复术:针对主动脉瘤或夹层,可采用开放手术或腔内修复术。
3.生活方式干预
(1)戒烟限酒: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彻底戒烟。
(2)健康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摄入。
(3)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4)体重管理:维持BMI在18.5~23.9kg/m2,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五、预后与随访
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后取决于病变程度、治疗及时性及患者依从性。
1.定期随访
(1)血脂、血糖、血压监测:每3~6个月复查一次,调整治疗方案。
(2)影像学复查:PCI或CABG术后患者,建议每年复查冠状动脉CTA或造影。
2.长期管理
(1)坚持药物治疗: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尤其是抗血小板及降脂药物。
(2)心理支持: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加重病情,需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严重性取决于病变程度及并发症风险。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规范药物治疗及必要时的介入或外科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个体化评估治疗方案,强调长期随访与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