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致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坏死,病因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先兆有前驱症状,症状包括疼痛等多方面,诊断依据有心电图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等多方面,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其有影响,应针对性采取措施降低发病风险等。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基本的病因,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局部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腔急性闭塞,使心肌得不到血液灌注而发生心肌梗死。此外,休克、脱水、出血、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引起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使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也可引发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
先兆表现: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恶化型心绞痛)为最突出。
症状
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易被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也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R在T波上),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特别是入院前主要的死因。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室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多发生在心力衰竭者中。
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见于约20%的患者,主要是心源性休克,为心肌广泛(40%以上)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神经反射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属次要,有些患者还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参与。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约为32%~48%。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诊断依据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伴ST段弓背抬高和T波倒置。动态演变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cTn)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肌钙蛋白在起病3~4小时后升高,CK-MB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吸氧等。
解除疼痛:可选用吗啡或哌替啶等药物。
再灌注心肌: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常用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等。
消除心律失常: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可用利多卡因;发生心室颤动时,应立即进行电除颤。
控制休克: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血管扩张剂等纠正休克。
治疗心力衰竭: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以应用吗啡(或哌替啶)和利尿剂为主,亦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左心室的负荷,或用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
预后
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梗死范围的大小、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急性期住院病死率过去一般为30%左右,采用监护治疗后降至15%左右,采用溶栓疗法后再降至8%左右,住院90分钟内施行介入治疗后进一步降至4%左右。死亡多发生在第一周内,尤其在数小时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者,病死率极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虽佳,但长期预后则较差,可由于相关冠状动脉闭塞发展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猝死。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血管弹性下降等,使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升高。对于老年人,应更加密切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并积极干预。
性别: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男性往往承受更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因此绝经后的女性更应注重心血管健康的维护,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等。
生活方式: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酗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增加心肌梗死风险;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使患心肌梗死的风险升高。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均衡饮食、控制体重等,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高血压可使血管承受过高压力,损伤血管内膜;糖尿病会导致代谢紊乱,影响血管和神经;高脂血症会使血脂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对于有这些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定期复查,将相关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