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症状和体征多样,症状包括疼痛(有典型与不典型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或过缓、低血压和休克)、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心力衰竭症状(呼吸困难、咳嗽、乏力);体征有心脏体征(心率变化、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血压体征(血压改变)、其他体征(皮肤湿冷、发绀、肺部体征),不同人群在症状和体征上有各自特点需注意鉴别。
一、症状方面
(一)疼痛
1.特点: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窒息感,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痛觉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易被忽视。
性别因素:女性心肌梗死的疼痛表现有时与男性不同,可能更易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症状。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时疼痛症状可能更具典型性,但也可能因血管病变程度等因素表现不典型。
病史: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症状可能较普通人群更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
2.不典型疼痛情况: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而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咽痛、肩背部疼痛等,容易造成误诊。
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痛觉传导异常,心肌梗死时疼痛症状往往不典型,需特别警惕。
老年人:机体各系统功能减退,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能力下降,容易掩盖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
(二)全身症状
1.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这是由于心肌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发热。
年龄影响:老年人发热症状可能相对不明显,体温升高幅度较小,需密切监测。
基础疾病:本身有感染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发热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干扰,需仔细鉴别。
2.心动过速或过缓:可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与心肌梗死导致心脏功能紊乱有关。
儿童情况:儿童心肌梗死较少见,若发生,心率变化可能更为显著,需及时关注心率监测。
特殊人群:老年人心律失常的耐受性较差,心动过速或过缓可能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需积极处理。
3.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主要是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老年人:本身存在血管硬化等问题,发生休克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预后相对更差,需加强监护和早期干预。
糖尿病患者:发生休克时可能合并微血管病变等情况,增加治疗难度。
(三)胃肠道症状
1.恶心、呕吐:多见于疼痛剧烈时,可能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以及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儿童:儿童心肌梗死出现胃肠道症状时,需注意与胃肠道疾病鉴别,因其表述能力有限,易延误诊断。
孕妇:孕妇发生心肌梗死时,胃肠道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妊娠反应等,需提高警惕,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检查。
2.腹胀:严重时可出现腹胀,与心肌梗死导致的胃肠道淤血等有关。
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减退,发生腹胀时更需关注是否与心肌梗死相关,避免漏诊。
(四)心力衰竭症状
1.呼吸困难:可为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开始时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由于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导致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肺循环淤血所致。
年龄因素:老年人心肺功能储备差,发生呼吸困难时病情可能迅速恶化,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呼吸状况。
儿童:儿童心肌梗死导致心力衰竭时,呼吸困难表现可能较为急促,需密切观察呼吸频率、深度等变化。
2.咳嗽:急性左心衰竭时可出现咳嗽,与肺淤血刺激呼吸道有关。
特殊人群: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咳嗽症状可能被掩盖或加重,需综合判断。
3.乏力: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可出现全身乏力的症状。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后乏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恢复也相对较慢。
二、体征方面
(一)心脏体征
1.心率变化:可表现为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提示心肌梗死可能伴有心力衰竭。
老年人:心脏本身退行性变,心率变化时更需关注是否与心肌梗死相关,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儿童:儿童心肌梗死时心率变化可能更为明显,需准确测量心率并进行动态监测。
2.心脏杂音:部分患者可在心尖区闻及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是由于心肌梗死导致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引起二尖瓣反流所致。
特殊人群:孕妇发生心肌梗死出现心脏杂音时,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谨慎评估治疗方案。
3.心包摩擦音:见于起病后2-3天,为心肌梗死累及心包引起的纤维素性心包炎所致,可随炎症消退而消失。
老年人:发生心包摩擦音时,由于其基础疾病较多,需综合判断是否为心肌梗死相关的心包炎。
(二)血压体征
1.血压改变:发病前有高血压的患者,心肌梗死时血压可能较前下降;部分患者血压可正常,但与基础状态相比有变化。休克时血压显著下降。
老年人:本身存在血压波动的情况,心肌梗死后血压变化需密切监测,及时发现休克等严重情况。
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化可能与微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需关注血压变化对心、肾等重要脏器的影响。
(三)其他体征
1.皮肤湿冷:休克时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可出现皮肤湿冷的表现。
儿童:儿童皮肤较薄,湿冷表现可能更易观察,需注意与环境温度等因素鉴别。
特殊人群: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湿冷表现可能持续时间较长,需加强皮肤护理。
2.发绀:严重心力衰竭或休克时,可出现口唇、甲床等部位发绀,提示缺氧。
孕妇:发绀可能影响胎儿的氧供,需及时处理改善缺氧状况。
3.肺部体征:左心衰竭时肺部可闻及湿啰音,随病情加重湿啰音可从肺底部向上蔓延,甚至布满全肺。
老年人:肺部基础疾病较多,湿啰音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