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常见护理诊断包括疼痛、活动无耐力、便秘、恐惧及潜在并发症等,相应护理措施有疼痛护理中休息体位与病情观察,活动无耐力护理中制定活动计划与活动监测,便秘护理中饮食调整与排便指导,恐惧护理中心理支持与创造舒适环境,潜在并发症护理中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观察与相应护理。
一、常见护理诊断
(一)疼痛:胸痛
相关因素:心肌缺血坏死导致。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时胸痛的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女性患者胸痛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吸烟史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发病后胸痛情况可能更严重等。
表现:患者自觉胸部压榨性、窒息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等。
(二)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机体氧供不足所致。不同年龄患者活动耐力本就不同,老年患者基础活动耐力差,男性一般相对女性活动耐力稍强,但患病后都会因心肌梗死出现活动耐力下降;有长期sedentary生活方式的患者比经常运动的患者活动无耐力表现更明显;有既往心脑血管病史等的患者活动耐受力更差。
表现: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如床上翻身、坐起、床边活动等时就会出现气短、心悸、乏力等表现,活动量明显受限。
(三)有便秘的危险
相关因素:患者卧床休息,胃肠蠕动减慢;进食少;情绪紧张等。不同年龄患者胃肠功能有差异,老年患者胃肠蠕动本身较慢,更易出现便秘;男性和女性在饮食结构等方面有差异可能影响便秘发生;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等会加重胃肠蠕动减慢;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可能因自主神经病变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增加便秘风险。
表现:患者有排便困难的感觉,可能数天无排便,或排便时用力后出现不适等。
(四)恐惧
相关因素:对疾病的预后不明确,胸痛等症状带来的不适体验等。不同年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儿童可能因对疾病的不理解而恐惧,老年患者可能因担心生命危险等而恐惧;男性和女性在面对疾病时的心理反应有差异,女性可能更易出现过度恐惧;生活方式中压力大等可能使患者恐惧情绪更严重;有既往心理疾病史等的患者恐惧情绪更突出。
表现:患者表现为紧张、不安、失眠、哭泣等,对医护人员的操作等表现出过度警觉和不安。
(五)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相关因素: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心脏泵血功能受损等。不同年龄患者心脏储备功能不同,老年患者心脏储备功能差,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男性和女性心脏结构和功能有一定差异,可能影响并发症发生;生活方式中肥胖等会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并发症风险;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本身存在心脏基础病变,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更大。
表现: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悸、心跳过快或过慢、心律不齐等;心力衰竭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水肿等;心源性休克可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
二、常见护理措施
(一)疼痛护理
休息与体位:立即让患者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减少心肌耗氧量。不同年龄患者卧床休息的舒适度要求略有不同,儿童需选择合适的卧床姿势,老年患者要注意床铺的柔软度等;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体位,保证患者呼吸通畅。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等,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
(二)活动无耐力护理
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逐步制定活动计划。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儿童患者,活动计划需在医护人员严格指导下,从床上小范围活动开始逐步进行;老年患者活动计划要更缓慢、谨慎地推进;根据患者性别差异调整活动强度,一般女性活动强度相对男性可稍低;依据患者生活方式调整,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要逐步引导其建立健康的活动方式;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活动计划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活动的限制。
活动中监测:在患者活动过程中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情况,若出现不适症状立即停止活动,返回床上休息。
(三)便秘护理
饮食调整:鼓励患者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根据患者年龄提供合适的饮食,儿童要选择适合其消化的高纤维食物;考虑性别差异调整饮食结构建议;针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进行个性化饮食指导,比如有素食习惯的患者要确保其他营养物质的补充;对于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饮食中糖分的控制同时保证纤维素摄入等。
排便指导: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排便,可使用开塞露等辅助排便,但要注意操作方法和适度。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其在排便时过度用力,可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预防便秘;老年患者排便时要提供安全的环境,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四)恐惧护理
心理支持: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缓解其恐惧情绪。针对儿童患者,要通过温和的方式进行沟通,比如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治疗过程等;对于老年患者,要耐心倾听其担忧,给予关心和鼓励;根据患者性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比如女性患者可能更需要情感上的安抚;考虑患者生活方式中压力来源等,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对于有既往心理问题的患者,要联合心理科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
创造安静舒适环境: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减少不良刺激,让患者安心。
(五)潜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心律失常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发现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儿童心电监护要选择合适的电极片和监护参数设置;老年患者心电监护要注意皮肤护理等;根据患者性别差异在监护过程中关注不同性别心律失常的特点;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装置的患者要特殊观察其心律情况等。
心力衰竭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一般输液速度要控制在20-30滴/分钟左右,儿童要根据体重等更精确控制输液速度,老年患者输液速度也要谨慎,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心源性休克护理:密切监测血压、神志、尿量等变化,患者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配合医生进行抗休克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