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体质性、体位性、餐后低血压)和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其他疾病),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针对病因治疗(心血管、内分泌代谢、其他疾病相关病因治疗)和药物治疗(血管收缩药物等,特殊人群需谨慎)。
一、低血压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女性,可能与体内交感神经活性较低等因素相关,这种低血压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部分人可能仅在体检时发现。
2.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发生的低血压。这是因为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重力作用使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导致血压下降。老年人由于血管顺应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常等原因,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卧床的人突然站立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3.餐后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人,进餐后由于消化系统血液循环增加,导致心脑血管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引起血压下降。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血液来进行消化吸收等活动,若心输出量不能相应增加,就会出现餐后血压降低的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心脏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坏死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心力衰竭患者心脏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也会出现低血压状态,同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引发低血压。例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脏的房室之间传导受阻,心室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
2.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患者还可能伴有畏寒、乏力、黏液性水肿等表现。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水盐代谢和血液循环的调节,导致血压降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皮肤色素沉着、血压偏低等症状。
3.其他疾病:
感染性疾病: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等,病原体释放毒素,可引起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导致低血压。同时伴有发热、寒战等感染中毒症状。
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血压下降。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节食等情况。
二、低血压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变化: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改变体位时要缓慢,例如从卧位起身时先坐一会儿,再缓慢站起;久坐后站起也应缓慢进行,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血压骤降。老年人在起床、站立等动作时更要注意动作缓慢,以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饮食:增加钠盐摄入,适量多吃含盐食物,但要注意不要过量,因为过量钠盐摄入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其他不良影响。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ml左右,以维持血容量。对于体质性低血压患者,还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如多吃瘦肉、鱼类、蛋类、奶类等,以增强体质。
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心血管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老年人运动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散步可以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和距离。
2.定期监测:低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可以在家中使用血压计自行监测,一般建议每天在固定时间监测,如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等。老年人可以更频繁地监测血压,尤其是在改变体位或出现不适症状时。
(二)针对病因治疗
1.心血管疾病相关病因治疗:
心脏疾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如溶栓治疗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以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要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改善心脏重构等,从而提高心输出量,升高血压。
心律失常:对于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如利多卡因等,但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内分泌代谢疾病相关病因治疗:
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常用药物为左甲状腺素钠片,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来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从而改善低血压等症状。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等,以纠正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维持正常的水盐代谢和血液循环调节,升高血压。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激素的剂量。
3.其他疾病相关病因治疗:
感染性疾病:积极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败血症患者需要选用有效的抗生素静脉输注进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后,低血压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
营养不良:针对营养不良的原因进行治疗,如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对于长期节食的人群,要合理规划饮食,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制剂。
(三)药物治疗(需谨慎使用,严格掌握适应证)
1.血管收缩药物:在某些严重低血压的紧急情况下,如过敏性休克导致的严重低血压,可以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来暂时升高血压,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导致血管痉挛等,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和器官灌注情况。
2.其他药物:对于某些特定原因引起的低血压,如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低血压,可能会使用一些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但这类药物的应用需要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根据具体病情谨慎选择。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治疗低血压时要更加谨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发生低血压时更容易出现跌倒、晕厥等情况,要注意采取预防跌倒的措施,如保持环境安全、使用辅助器具等。对于儿童低血压,要首先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一般儿童低血压较少见,若出现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且儿童用药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