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防治包括西医和中医两方面。西医在危险因素控制、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有相应要点,如高血压、血脂、血糖的管理,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应用及介入治疗的相关内容;中医有辨证论治(包括多种证型的治法与方药)和非药物疗法(针灸推拿、食疗等);中西医结合防治可发挥协同优势,能从不同角度全面干预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以控制病情、提高生存质量,不同年龄、性别等患者均可从中获益。
一、西医防治要点
(一)危险因素控制
1.高血压管理:对于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者,收缩压应控制在140mmHg以下,若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30mmHg以下,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肌重构,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使用,但需注意ACEI可能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ARB可避免此问题,有肾功能不全病史患者使用时需监测肾功能。
2.血脂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重点调控指标,应将其降至1.8mmol/L以下或使原有水平下降50%以上,常用他汀类药物,不同年龄人群对他汀类药物耐受性不同,一般年龄较大患者可能需更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女性在某些生理阶段对血脂调节药物的代谢可能有差异,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脂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等。
3.血糖控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控制在7%以下,可选用二甲双胍等药物,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极为罕见,主要针对成人,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谨慎选择降糖药物,避免影响胎儿等情况,用药过程中需监测血糖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常用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肌梗死等事件发生风险,年龄较大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胃肠道出血等风险,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使用需权衡出血与抗栓获益,氯吡格雷等也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对于有出血高危因素患者需谨慎。
2.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不同年龄患者使用剂量需调整,儿童一般不使用,女性在哺乳期等情况使用需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用药过程中需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
3.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症状,有不同剂型,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等,年龄较大患者使用时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等问题,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禁用,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压变化。
(三)介入治疗
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可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置入支架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儿童几乎不涉及,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禁忌该手术,术前需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包括心功能、肝肾功能等,术后需注意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监测相关指标。
二、中医防治要点
(一)辨证论治
1.心血瘀阻证:表现为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有瘀斑等,治法为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不同年龄患者用药剂量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使用含活血化瘀药物需谨慎,避免月经过多等情况,用药过程中需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及药物不良反应。
2.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治法为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年龄较大患者可能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肝气不舒情况常见,使用该方时需考虑患者整体状态,监测症状变化。
3.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苔浊腻,脉滑,治法为通阳泄浊,豁痰开结,可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不同年龄患者痰湿情况可能不同,儿童较少出现痰浊闭阻证,成人中肥胖人群更易出现,女性在妊娠后等身体较虚易生痰湿情况时需注意用药,监测药物对痰湿的调节效果及不良反应。
4.寒凝心脉证: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紧,治法为辛温散寒,宣通心阳,可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年龄较大患者阳气相对不足,更易受寒邪侵袭,女性在经期等阳气相对不足时使用需注意保暖及药物温阳作用,监测症状改善及寒象变化。
5.心气不足证:心胸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倦怠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缓,治法为补养心气,鼓动心脉,可选用保元汤加减,不同年龄患者心气不足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心气不足较少见,成人中年龄较大者更易出现,女性在产后等心气耗伤情况时需注意调理,监测心功能相关指标。
6.心阴亏损证: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隐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治法为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可选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年龄较大患者阴液相对不足,女性在更年期等阴液亏虚情况常见,使用该方时需注意药物滋阴作用及对阴液的调节,监测症状及阴液恢复情况。
7.心阳不振证: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治法为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可选用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年龄较大患者心阳不足更易出现,女性在产后等心阳受损情况时需注意,监测心阳恢复及相关指标。
(二)中医非药物疗法
1.针灸推拿:针灸可选取内关、膻中、郄门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气血流通,不同年龄患者针刺深度等需调整,儿童针灸需特别谨慎,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某些穴位禁针,推拿可采用揉按心前区等手法,对缓解胸闷等症状有一定作用,不同年龄人群推拿力度等需根据耐受情况调整。
2.食疗:可根据不同证型进行食疗,如心血瘀阻证可适当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等,但需注意适量,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食用需符合其体质情况,如脾胃虚弱患者山楂食用需适量,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三、中西医结合防治优势
中西医结合在冠心病防治中可发挥协同作用,西医在快速缓解急性症状、处理严重血管病变等方面有优势,中医在整体调理、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特色,两者结合可从不同角度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全面干预,如在药物使用上,中医调理可减轻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西医的精准治疗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结合,能更好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均可从这种结合防治中获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能更全面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