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劳损是心肌长期高负荷工作致损伤的状态,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发现,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长期过度劳累等,会致心脏功能下降、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不同人群影响有差异,诊断靠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合理作息运动、健康饮食,治疗要针对病因、改善心肌代谢、康复治疗。
心电图方面的体现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劳损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有其特定的表现。当出现心肌劳损时,ST段可能会压低,T波可能会低平、倒置等。例如,在一些长期高血压患者中,由于心脏需要克服较高的外周阻力来泵血,心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心电图上就可能出现ST-T改变,提示心肌劳损。
心脏超声方面的体现
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肌的厚度、运动等情况。心肌劳损时,可能会发现心肌增厚、心肌运动不协调等表现。比如,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心脏负担较重,心脏超声检查可能会发现心肌有一定程度的增厚等心肌劳损的迹象。
引起心肌劳损的常见原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将血液泵出,长期如此,心肌就会处于代偿性肥厚的状态,进而导致心肌劳损。据相关研究统计,约有相当比例的高血压患者会出现心肌劳损的心电图或超声表现。例如,收缩压长期处于160mmHg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劳损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人群。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为了满足心肌的供血需求,心肌可能会发生代偿性改变,长期下来就可能出现心肌劳损。在冠心病患者中,尤其是那些有明显心肌缺血发作的患者,心肌劳损的发生率较高。比如,冠心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心绞痛症状,通过检查往往会发现存在心肌劳损的情况。
心肌病:某些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也会引起心肌劳损。以扩张型心肌病为例,心肌逐渐扩大、变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进而出现心肌劳损。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大部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劳损表现。
长期过度劳累: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心肌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容易发生心肌劳损。例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由于工作强度大,心脏负担重,久而久之可能出现心肌劳损。
心肌劳损可能带来的影响
心脏功能下降:心肌劳损会影响心肌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弱。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不足,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比如,心肌劳损患者在进行轻微活动时就可能出现气短的情况,这是因为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肺部淤血,影响呼吸功能。
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心肌劳损是心血管疾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信号,它会增加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存在心肌劳损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比没有心肌劳损的人群高出数倍。而且,一旦发生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预后往往较差。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出现心肌劳损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会导致心肌劳损。对于儿童青少年心肌劳损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心脏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出现血压波动等情况,增加心肌劳损的风险。而且,女性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心脏负担加重,也容易发生心肌劳损。例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女性,发生心肌劳损的概率明显升高,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功能逐渐减退,同时可能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更容易出现心肌劳损。老年人心肌劳损后,身体的代偿能力较差,病情往往进展较快,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干预和治疗。
心肌劳损的诊断与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肌劳损最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能够发现ST-T改变等心肌劳损的典型表现。医生会根据心电图上ST段和T波的具体变化情况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劳损。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心肌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心脏超声能够看到心肌的厚度、运动情况以及心脏的射血分数等指标。如果心肌超声发现心肌增厚、运动不协调等情况,结合临床症状等可以辅助诊断心肌劳损。
血液检查:一些血液指标也可以辅助诊断心肌劳损,如心肌酶谱等。虽然心肌劳损本身不一定会引起心肌酶谱的明显升高,但如果合并有心肌梗死等情况,心肌酶谱会升高。例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在心肌梗死时会显著升高,而如果心肌劳损是由冠心病引起且合并心肌缺血坏死,也会出现相应心肌酶谱的改变。
心肌劳损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方面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以减少对心脏的损害,降低心肌劳损的发生风险。
合理作息与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长期过度劳累。同时,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如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例如,对于一般成年人,慢跑的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步左右比较合适。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摄入蔬菜500克以上,水果200-300克,减少钠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
治疗方面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心肌劳损,要积极进行降压治疗,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如果是冠心病引起的心肌劳损,要改善心肌供血,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
改善心肌代谢:一些药物可以改善心肌代谢,有助于缓解心肌劳损的情况。例如,曲美他嗪等药物可以通过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来减轻心肌劳损。
康复治疗:对于心肌劳损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包括心脏康复运动、心理康复等。心脏康复运动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心理康复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因疾病带来的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例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运动方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