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哮喘是由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发病与心血管疾病史、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相关,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表现,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需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要管理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心血管疾病史影响: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心源性哮喘。例如,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后负荷增加,使左心室肥厚、扩张,进而引发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也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增加心源性哮喘的发病风险。
年龄与性别因素: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发生心源性哮喘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与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减退以及可能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累积有关。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没有绝对的显著差异,但患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心源性哮喘的发病可能会有一定变化。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盐饮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源性哮喘的发生风险。比如,大量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功能,同时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供血负担;过度劳累会使心脏在短时间内处于高负荷状态,容易诱发心功能不全,进而引发心源性哮喘。
心源性哮喘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呼吸困难:患者常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可达30-50次/分,患者被迫采取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症状。这是因为端坐位时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减轻了肺淤血和心脏负担。
咳嗽、咳痰:多为频繁咳嗽,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由于肺淤血导致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其他症状:患者还可能伴有心悸、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绀等表现。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儿童心源性哮喘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引起的心源性哮喘,可能会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儿童在发病时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更急促,由于儿童不会表达端坐位的需求,可能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喜欢被抱起呈前倾位等。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心源性哮喘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呼吸困难可能与慢性肺部疾病的症状相混淆,需要仔细鉴别。而且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差,病情变化往往较快,需要密切观察。
心源性哮喘的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病史、发作诱因(如感染、劳累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心肌梗死病史、是否有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等情况。
体格检查
肺部体征: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湿啰音可从肺底直至肺尖,哮鸣音是由于支气管痉挛等因素引起。
心脏体征:可发现心脏扩大、心率加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等,舒张期奔马律是由于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心室壁顺应性减退所致。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淤血表现,如肺纹理增多、模糊,肺门阴影增大,KerleyB线等。KerleyB线是由于肺间质水肿导致的,表现为肋膈角处的水平样线条影。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改变,有助于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比如是否存在ST-T改变、心律失常类型等。
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直观地看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如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范围一般在50%-75%,心源性哮喘患者往往低于正常。
心源性哮喘的鉴别诊断
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病史方面: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过敏史,如花粉、尘螨等过敏,而心源性哮喘患者多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常与接触过敏原等因素相关,心源性哮喘发作常与劳累、感染等心血管相关因素有关。
症状表现:支气管哮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发作时双肺可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心源性哮喘咳出的是粉红色泡沫样痰,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而强心、利尿等治疗有效。
辅助检查:支气管哮喘患者胸部X线检查多无明显肺淤血表现,心源性哮喘患者有典型肺淤血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支气管哮喘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多无明显异常,心源性哮喘患者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
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鉴别
病史方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心源性哮喘患者多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多有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心源性哮喘多有心血管相关诱因。
症状表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时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咳嗽、咳痰加重,多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体征,如桶状胸等;心源性哮喘呼吸困难发作突然,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有心脏相关体征。
辅助检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紊乱等,心源性哮喘有肺淤血表现;肺功能检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持续气流受限,心源性哮喘患者肺功能多无持续气流受限,但有心脏功能异常相关表现。
心源性哮喘的治疗
一般治疗
体位:让患者采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吸氧: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L/min,以改善患者缺氧症状。
药物治疗
利尿剂:如呋塞米等,通过利尿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例如呋塞米可以快速利尿,减轻肺淤血,但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防止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硝酸甘油可以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正性肌力药物:如毛花苷丙等,适用于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的心源性哮喘患者,但对于心肌梗死急性期24小时内不宜使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特别谨慎,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心源性哮喘的预防
基础疾病管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但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更严格;冠心病患者要规范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等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采用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6g,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同时要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过多饮水加重心脏负担。
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等有氧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戒烟,减少饮酒量,最好不饮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脏造成损害。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便早期发现心脏问题并及时处理。例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脏方面的检查,及时发现心功能的变化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