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典型症状如心绞痛(发作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等)和心肌梗死(疼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等),还有无痛性心肌缺血或梗死等非典型症状,不同人群症状特点不同,老年人群症状不典型且易发生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且症状易被基础疾病掩盖,女性人群症状与男性有别且心理因素影响更明显。
一、典型症状
(一)心绞痛
1.发作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发作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发作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均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发作多次。
(二)心肌梗死
1.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误认为骨关节痛。
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一周。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R在T波上),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室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多发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见于约20%的患者,主要是心源性,为心肌广泛(40%以上)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神经反射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属次要,有些患者还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参与。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约为32%~48%。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二、非典型症状
(一)无痛性心肌缺血或梗死
1.常见人群:多见于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由于自主神经病变,痛觉阈值升高,即使存在明显的心肌缺血,也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
2.表现形式: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头晕、晕厥等非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和治疗。例如,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意识障碍,经检查发现是心肌梗死所致。
(二)其他不典型表现
1.胃肠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时,疼痛可不典型,而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类似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这是因为心脏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有部分重叠,心肌缺血产生的冲动可能通过神经传导干扰胃肠道的感觉。
2.牙痛:少数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作时,疼痛可放射至牙齿,表现为牙痛,但口腔检查无明显异常。这是由于心肌缺血时产生的疼痛信号通过神经传导与牙齿的感觉神经产生了交叉,导致患者感觉牙齿疼痛。
3.肩背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类似肩周炎或颈椎病的表现,但活动肩关节等并不能缓解疼痛,而与心肌缺血的发作相关。这也是因为神经传导的交叉导致的牵涉痛。
三、不同人群的症状特点
(一)老年人群
1.症状不典型更常见: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以乏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非典型表现为主,容易漏诊或误诊。例如,一位老年患者可能只是感觉最近总是没力气,活动后气短,但未意识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
2.并发症更易发生: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时,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且病情进展往往较快,预后相对较差。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脏储备功能下降,血管弹性更差,身体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减弱。
(二)糖尿病患者
1.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率高: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痛觉神经受损,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无痛性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患者可能在没有明显胸痛的情况下,就出现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例如,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在夜间睡眠中发生心肌梗死,因为痛觉不敏感而未能及时察觉。
2.症状易被基础疾病掩盖: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其他疾病,如周围神经病变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症状可能被这些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比如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肢体麻木等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当出现心肌缺血时的不适可能被误认为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加重,而得不到及时的重视。
(三)女性人群
1.症状与男性有所不同: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除了胸痛外,更易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且女性发生心肌梗死的时间往往较晚,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如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等有关,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
2.心理因素影响更明显:女性对疾病的心理反应可能更敏感,在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可能进一步影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一位女性患者出现胸痛等症状后,过度担忧,导致焦虑情绪加重,反而使身体的不适感觉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