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致畸形,常见类型有房间隔缺损等;后天性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致心肌缺血坏死,有多种类型)、风湿性心脏病(由风湿热累及心脏瓣膜,有多种瓣膜病变类型)、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各有其定义、成因等)、肺源性心脏病(因肺相关病变致肺心病,有急慢性类型)。
一、先天性心脏病
1.定义与成因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其成因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放射线、服用某些药物、感染病毒等都可能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等。房间隔缺损是由于原始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等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结构及激素等因素有一定关联,胎儿期接触有害物质等环境因素也可增加其发生概率;室间隔缺损是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其发生与胎儿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突变等;动脉导管未闭是由于胎儿期动脉导管未闭所引起,早产儿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由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组成,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孕妇在孕期的不良生活方式等也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二、后天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
1.定义与成因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等。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内压力持续增高,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吸烟者吸入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压力等)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也会逐渐增加,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也会升高,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也会高于无家族病史者。
2.常见类型
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发作性的胸痛,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相对不稳定,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冠状动脉闭塞,心肌持续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二)风湿性心脏病
1.定义与成因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引发风湿热的主要原因,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攻击心脏瓣膜等组织。该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较多,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的发病差异,具体机制可能与女性的免疫调节等因素有关,患者在感染链球菌后,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容易引发风湿热,进而损伤心脏瓣膜。
2.常见类型
二尖瓣狭窄:风湿热导致二尖瓣瓣叶交界处粘连、融合,瓣口狭窄,使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肺淤血等一系列表现。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瓣叶、瓣环、腱索或乳头肌等结构异常,导致二尖瓣在收缩期不能正常关闭,血液反流回左心房。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病变导致瓣口狭窄,左心室射血受阻,左心室压力升高,长期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主动脉内血液在舒张期反流回左心室,使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逐渐导致左心室扩大和心力衰竭。
(三)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
定义与成因: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等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约20%-5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可能引发心肌炎症,长期炎症刺激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坏死,逐渐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等)的毒性作用也可能损伤心肌,导致心肌病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女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一些,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也会有一定变化。
2.肥厚型心肌病
定义与成因: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约60%的患者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史,由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引起。此外,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等因素也可能促进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青少年和运动员中相对较常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运动员由于高强度的运动训练等因素,可能会使潜在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病情加重,因为运动可增加心脏的负荷,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来说,过度的运动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3.限制型心肌病
定义与成因:限制型心肌病是以心室充盈受限为特征,其病因包括特发性、继发于淀粉样变等代谢性疾病、肿瘤浸润等。特发性限制型心肌病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继发于淀粉样变的限制型心肌病是由于淀粉样物质沉积在心肌组织中,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肿瘤浸润则是肿瘤细胞侵犯心肌,导致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导致的限制型心肌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有基础疾病(如淀粉样变等)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四)肺源性心脏病
1.定义与成因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起肺心病最常见的病因,长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肺组织破坏,气体交换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心病,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所以吸烟者患肺心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其他病因还包括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结核、肺血管疾病等。多见于老年人,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在某些因素(如吸烟等)的影响下患病风险更高,老年人的肺组织弹性下降等生理变化也使其更容易发生肺心病相关的肺部病变。
2.常见类型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肺动脉栓塞引起,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导致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右心室后负荷增加,短时间内出现右心衰竭等表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慢性肺部疾病逐渐发展而来,病程较长,患者长期存在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肺部症状的逐渐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