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低血压指妊娠期间血压低于正常范围,其常见原因包括孕期血容量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血管、体质瘦弱、缺乏运动、孕期贫血、体位变化等,可能出现轻度至重度不同程度的症状,对孕妇有增加不适和跌倒风险等影响,对胎儿有影响胎盘供血、可能引起胎儿缺氧等影响,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体位调整、适当运动、合理饮食)和定期产检来预防与改善,孕妇发生低血压时要注意自身安全,严重时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孕妇低血压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血压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正常血压范围一般收缩压在90-139mmHg,舒张压在60-89mmHg,当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时可考虑为低血压。
二、常见原因
(一)生理因素
1.孕期血容量变化
妊娠中晚期,孕妇血容量逐渐增加,到妊娠32-34周时达到高峰,比非孕期增加30%-50%。但血液稀释,红细胞计数相对减少,导致血液携氧能力相对降低,可能引起血压偏低。例如,正常非孕期女性血容量约为3-4L,孕期血容量可增加到5-6L,这种血容量的变化是生理性的,但可能导致孕妇出现低血压相关不适。
2.子宫增大压迫血管
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子宫逐渐增大,尤其是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下腔静脉是回流心脏血液的重要血管之一,当受到压迫时,心脏回流到主动脉的血液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起血压下降。比如,孕妇仰卧位时,增大的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更为明显,可能会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表现为头晕、恶心、血压下降等。
(二)体质因素
1.体质瘦弱的孕妇
本身体质瘦弱的孕妇,血管内的血容量相对较少,在妊娠期间,身体对血容量增加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低血压。这类孕妇平时可能就有血压偏低的情况,妊娠后由于生理变化的影响,低血压的情况可能会加重。
2.缺乏运动的孕妇
长期缺乏运动的孕妇,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心脏的泵血功能可能不如经常运动的孕妇。在妊娠期间,身体对血容量增加和子宫增大等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也容易发生低血压。例如,一些孕妇在孕期很少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心肺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就可能在妊娠过程中出现血压偏低的状况。
(三)其他因素
1.孕期贫血
孕妇在孕期容易发生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贫血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维持身体的氧供,但由于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不足,可能引起心输出量相对不足,从而出现低血压。研究表明,孕期贫血的孕妇发生低血压的风险比非贫血孕妇高。例如,当孕妇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时,血液的携氧能力降低,身体各器官包括心脏和大脑的供血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血压偏低。
2.体位变化
孕妇如果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可能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这是因为身体姿势的突然改变,导致血液来不及重新分布,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突然下降,从而引起血压短暂性降低,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尤其是在妊娠中晚期,子宫增大影响了血液循环的情况下,这种体位变化引起的低血压可能更为明显。
三、可能出现的症状
(一)轻度低血压
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头晕、乏力,一般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例如,孕妇在站立时间稍长时会有轻微的头晕,但休息后可缓解,对日常的行走、简单家务等活动影响较小。
(二)中度低血压
可能出现明显的头晕、眼前发黑,在活动后症状加重。比如,孕妇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就会感到头晕不适,需要停下休息。同时,可能伴有心悸,因为心脏为了弥补血压降低带来的供血不足,会加快跳动来增加心输出量。
(三)重度低血压
可能出现晕厥,即突然失去意识。这是因为大脑供血严重不足,导致短暂的意识丧失。如果孕妇发生晕厥,可能会摔倒,对孕妇自身和胎儿造成潜在的危险,比如可能导致胎盘供血不足等情况。
四、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
(一)对孕妇的影响
1.增加不适风险
长期低血压会使孕妇经常处于头晕、乏力等不适状态,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降低孕妇的活动耐力,使孕妇难以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和适量的孕期运动。
2.增加跌倒风险
由于低血压可能导致晕厥等情况,孕妇发生跌倒的风险增加。跌倒可能会引起孕妇受伤,如擦伤、摔伤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胎盘早剥等严重并发症,威胁孕妇的健康。
(二)对胎儿的影响
1.影响胎盘供血
孕妇低血压会导致子宫胎盘的供血减少,因为子宫的血液供应是通过母体的血液循环来维持的,当母体血压降低时,子宫动脉的血流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氧气供应。例如,胎盘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使胎儿的体重低于同孕周的正常胎儿。
2.可能引起胎儿缺氧
胎儿的氧气供应主要依赖于胎盘的血液供应,胎盘供血不足会导致胎儿缺氧。长期的胎儿缺氧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等严重后果。
五、预防与改善措施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体位调整
孕妇应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尤其是妊娠中晚期,可以采取左侧卧位。左侧卧位可以减轻增大的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加回心血量,从而提高血压。例如,孕妇在休息时尽量采取左侧卧位,夜间睡眠也可采用左侧卧位的姿势。
2.适当运动
孕妇应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等。散步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一般建议孕妇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在散步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选择平坦、安静的环境。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3.合理饮食
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加钠盐的摄入可能有助于升高血压,但要注意适量,一般每天摄入盐量不超过6g。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可在1500-2000ml左右,但要注意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胃部不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等,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都有助于改善孕妇的营养状况,对于预防和改善低血压有一定帮助。例如,孕妇每周可以吃2-3次动物肝脏来补充铁元素,预防孕期贫血,进而降低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二)定期产检
孕妇要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孕期的异常情况,如贫血等。通过产检可以监测孕妇的血压、血容量、胎儿生长发育等情况。如果发现有血压偏低等问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孕妇是否有贫血情况,一旦发现贫血,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补铁等治疗。
六、特殊人群(孕妇)温馨提示
孕妇是特殊人群,发生低血压时要特别注意自身安全。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如快速站起等。如果出现头晕等低血压相关症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以防止跌倒受伤。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自身血压和胎儿的情况。如果低血压症状较为严重,如频繁晕厥等,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静脉补充血容量等,但会严格遵循医疗原则,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