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症,其定义为1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超出正常范围,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疾病等因素相关,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需结合多方面,可通过增强免疫力、改善居住环境、防治基础疾病等进行预防与保健。
一、定义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1年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儿科常见病症。正常情况下,6个月-2岁的儿童每年上呼吸道感染可达6-8次,下呼吸道感染2-3次;3-5岁儿童每年上呼吸道感染可达5-7次,下呼吸道感染2-2.5次;6-12岁儿童每年上呼吸道感染可达4-6次,下呼吸道感染1-1.5次。若超过此频率则可考虑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发病原因
(一)年龄因素
1.婴幼儿期
此阶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呼吸道的分泌型IgA(sIgA)含量较低,sIgA具有局部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作用,含量低使得婴幼儿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例如,6个月之前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所以6个月-2岁的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学龄前期及学龄期
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趋向成熟,但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儿童可能由于自身免疫调节功能还不够稳定,容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情况。同时,学龄期儿童活动范围扩大,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多,也增加了发病风险。
(二)生活方式因素
1.喂养不当
对于婴儿,纯母乳喂养是增强婴儿免疫力的良好方式,若过早添加辅食或者母乳喂养不足,会导致婴儿营养摄入不均衡,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例如,缺乏蛋白质、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时,会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抗体的合成等免疫相关过程,使儿童抵抗力下降,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2.缺乏体育锻炼
长期缺乏户外活动的儿童,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相对缓慢,心肺功能得不到良好锻炼,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能力减弱,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下降,从而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比如,长期居住在室内,很少进行户外运动的儿童,相比经常户外活动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更高。
3.居住环境因素
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空气中病原体浓度较高,儿童容易频繁接触病原体而发生感染。另外,室内空气污染,如吸烟产生的烟雾、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等,会刺激呼吸道黏膜,损伤黏膜屏障,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
(三)疾病因素
1.先天性疾病
某些先天性疾病会影响儿童的呼吸道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例如,先天性气道畸形,如气管狭窄等,会影响气道的通畅性和气体交换,使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功能降低,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功能受损,导致肺部淤血,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也容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
2.免疫缺陷性疾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不全所致,可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且感染程度较重、病程较长、不易治愈。例如,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体内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极低,极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等各种感染性疾病。
3.其他慢性疾病
患有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疾病的儿童,也容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窦炎患者鼻腔分泌物增多,这些分泌物可倒流至咽喉部,刺激呼吸道,而且鼻腔的炎症状态会影响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腺样体肥大的儿童,腺样体堵塞后鼻孔,影响鼻腔通气和引流,导致分泌物在鼻腔和鼻咽部积聚,容易滋生病原体,从而反复引发呼吸道感染。
三、临床表现
(一)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咽痛等症状,病情较轻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流涕、咳嗽,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低热或无发热,精神状态尚可。但如果感染较重,可能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同时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二)下呼吸道感染表现
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的感染,除了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气促、喘息、呼吸困难等表现。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时,喘息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听诊可闻及肺部有干湿啰音等。如果是肺炎,可能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精神差、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幼儿呼吸频率>50次/分,学龄儿童呼吸频率>40次/分)等表现。
四、诊断标准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有: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建议》中提到,0-2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每年≥7次,下呼吸道感染每年≥3次;3-5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每年≥6次,下呼吸道感染每年≥2次;6-14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每年≥5次,下呼吸道感染每年≥2次,且需排除其他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基础疾病。同时,需要结合儿童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免疫功能检查、病原体检测等,来综合判断是否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及明确病因。例如,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初步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等;免疫功能检查可以了解儿童的免疫状态,如IgG、IgA、IgM等抗体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情况,有助于发现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病原体检测可以明确是否有特定病原体反复感染,如通过鼻咽拭子等检测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
五、预防与保健
(一)增强免疫力方面
1.合理喂养
对于婴儿应提倡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6个月后及时、合理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如肉类、鱼类、豆类等)、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等)、矿物质(如锌、铁等,可从坚果、动物肝脏等食物中获取)的食物,以支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2.加强体育锻炼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安排合适的体育活动,婴儿期可进行适量的被动运动,如家长帮助婴儿做肢体伸展运动等;幼儿期可以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玩简单的球类游戏等;学龄儿童可增加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提高呼吸道黏膜纤毛的运动能力,增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3.保证充足睡眠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婴儿每天需要保证12-16小时的睡眠时间,幼儿需要11-14小时,学龄儿童需要10-13小时,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儿童充足睡眠。
(二)改善居住环境方面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以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避免室内吸烟,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儿童,还需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三)疾病预防方面
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以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要根据病情及时进行治疗,如手术等,以改善心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对于免疫缺陷病患儿,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免疫治疗和定期随访,预防各种感染的发生。同时,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减少病原体的接触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