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病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多数患者能彻底治好,但治疗周期较长,且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或耐药。

骨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骨骼或关节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于脊柱、髋关节、膝关节等部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能导致骨骼破坏、关节畸形甚至瘫痪。治疗骨结核病需采用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治疗周期通常为12-18个月,部分病情严重或出现脓肿、骨骼破坏的患者,还需配合手术治疗,清除病灶、修复骨骼。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出现局部骨骼疼痛、肿胀、低热、盗汗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骨科或感染科就诊,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细菌培养等明确诊断,尽早开始规范治疗,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确保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