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烧,通常体温在37.3-38℃波动,还可能伴有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但其他疾病也可导致低烧,如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患者除低烧外,还有咳嗽、咳痰、咯血、盗汗等症状,低烧多为午后低热;布鲁氏菌感染也可致低烧,伴有关节疼痛、乏力等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引起低烧。此外,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低烧较常见,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老年人感染后出现低烧需格外关注,其往往伴有基础疾病,低烧可能提示机体存在感染情况,且更易出现病情加重。
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低烧,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感染的相互影响。判断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相关检查,如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还可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胸部CT等检查,以帮助鉴别是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低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