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病的传播方法通常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消化道传播、尘埃传播等。

1、飞沫传播
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核。这些微小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通风不良的密闭环境中,飞沫传播风险显著升高。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痰液、唾液等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餐具、毛巾)后触摸口鼻,可能造成感染。结核菌在干燥痰液中可存活数月,卫生条件差的集体环境需特别注意。
3、母婴传播
孕妇患活动性肺结核时,结核菌可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或分娩时胎儿吸入被污染的羊水、分泌物而感染。新生儿也可能在产后通过密切接触感染,需产前筛查和预防性治疗。
4、消化道传播
饮用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或食用被结核菌污染的食物,可能通过消化道感染。尽管现代食品消毒流程已大幅降低此类风险,但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仍需警惕。
5、尘埃传播
患者痰液干燥后形成的尘埃可能携带活菌,通过空气传播感染他人。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尘埃传播风险虽低于飞沫传播,但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可有效预防。
肺结核传播途径多样,免疫力低下者、密切接触者及未接种卡介苗人群感染风险较高。若出现咳嗽、咳痰超过两周、低热、盗汗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告知医生接触史。肺结核患者需规范治疗直至痰菌转阴,咳嗽时遮掩口鼻,痰液消毒处理。密切接触者建议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必要时预防性服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