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和毛囊炎的区别是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等。

1、定义与病因
粉刺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相关。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常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如马拉色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皮肤擦伤、搔抓等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时,病原体易侵入毛囊引发炎症。
2、临床表现
粉刺可分为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和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白头粉刺为针尖大小的白色丘疹,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是开口于皮肤表面的小黑点,可挤出脂栓。毛囊炎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
3、诊断与鉴别
粉刺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一般通过视诊观察皮肤损害形态、分布等情况来确诊,需与一些毛囊皮脂腺疾病鉴别,如需与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鉴别,后者皮疹为粟粒大小的圆形丘疹或脓疱,暗红色或紫红色,主要分布于眼睑、颊部及鼻唇沟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助鉴别。细菌性毛囊炎根据临床表现及细菌涂片、培养等检查,若涂片见革兰阳性球菌,培养有致病性葡萄球菌生长可确诊,需与疖、痈等鉴别,疖是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范围更大,红肿热痛更明显,且可形成脓栓;痈是多个疖融合而成,病变范围更广。
轻度粉刺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如清淡饮食、规律作息、注意皮肤清洁等;中度及重度粉刺需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如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过氧苯甲酰等,严重者可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异维A酸等药物,但异维A酸有致畸等副作用,育龄期男女服药期间需避孕,且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儿童使用时更需谨慎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