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阴道炎由假丝酵母菌引起,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等,分泌物呈凝乳或豆腐渣样,实验室检查可找假丝酵母菌,治疗用抗真菌药;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分泌物稀薄脓性等,实验室检查可见活动滴虫,治疗用甲硝唑等,性伴侣需同时治疗,两者多数经规范治疗可愈但均有复发可能。
一、病原体方面
霉菌性阴道炎: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属于机会致病菌,常见的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在女性阴道内正常定植,当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比如孕妇由于体内激素变化,阴道局部环境改变,易患霉菌性阴道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女性,抑制了其他细菌生长,也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繁殖。
滴虫性阴道炎:病原体是阴道毛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它主要通过性交直接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
二、临床表现方面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瘙痒症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严重者坐卧不宁,异常痛苦,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其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若合并尿道感染,可有尿频、尿痛,有时可见血尿。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部分患者无症状,称为带虫者。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霉菌性阴道炎:显微镜下检查阴道分泌物,可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常用方法有生理盐水湿片法,简便易行,但阳性率较低;也可采用革兰染色法,阳性率稍高;还可以进行真菌培养,对于症状不典型或显微镜检查阴性的患者,真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
滴虫性阴道炎:显微镜下检查阴道分泌物,可见活动的阴道毛滴虫。悬滴法是常用的方法,将阴道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温生理盐水,混匀后在显微镜下寻找滴虫,其灵敏度较高,但需要及时送检并注意保暖,否则滴虫活动力减弱容易被误认为是包囊。也可采用培养法,准确性更高,但操作相对复杂。
四、治疗方面
霉菌性阴道炎:治疗原则为消除诱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局部用药可选用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制霉菌素制剂等放置于阴道内;全身用药适用于未婚女性、不宜采用局部用药者,常用药物有氟康唑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选择需谨慎,遵循个体化原则。
滴虫性阴道炎:治疗需全身用药,主要治疗药物为甲硝唑或替硝唑。性伴侣需同时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无保护性交。由于滴虫性阴道炎可通过性交传播,性伴侣未同时治疗时容易复发,所以性伴侣的规范治疗很重要。
五、预后方面
霉菌性阴道炎: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治愈,但容易在月经前后复发。如果患者存在长期应用抗生素、糖尿病未控制等情况,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于反复发作的霉菌性阴道炎,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并查找潜在诱因。
滴虫性阴道炎:经规范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治愈标准为治疗后检查滴虫阴性时,每次月经干净后需复查白带,连续3次检查滴虫均为阴性方可认为治愈。但如果再次感染阴道毛滴虫,仍可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