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状态是妊娠28周前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等情况,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病变等因素有关,对妊娠有产前出血、感染风险增加、产后出血等影响,通过超声等诊断,可期待治疗,不同人群如年轻、有剖宫产史、高龄孕妇需注意相应事项。
发生原因
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等手术史可引起子宫内膜炎或萎缩性病变,使子宫蜕膜血管形成不良,胎盘为摄取足够营养,扩大面积,延伸至子宫下段,从而增加前置胎盘状态的发生风险。例如,有过剖宫产史的女性,子宫切口处内膜受损,再次妊娠时胎盘容易附着于子宫下段形成前置胎盘状态。
胎盘异常:如胎盘面积过大,多胎妊娠时胎盘面积相对较大,易延伸至子宫下段;胎盘形态异常,如副胎盘等,也可能导致前置胎盘状态的发生。
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受精卵到达宫腔时,滋养层尚未发育到能着床的阶段,继续下移至子宫下段着床,形成前置胎盘状态。
对妊娠的影响
产前出血: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是前置胎盘状态的主要症状。出血可导致孕妇贫血,影响胎儿的氧供和营养供应,增加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例如,大量出血可能使胎儿在宫内处于缺氧环境,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感染风险增加:反复阴道流血容易引发宫腔内感染,感染可通过胎盘侵袭胎儿,导致胎儿宫内感染、早产等不良结局。
产后出血: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产后子宫下段肌组织收缩力较差,不易有效地收缩止血,从而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前置胎盘状态的主要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明确胎盘与宫颈内口的位置关系,一般在妊娠20周左右通过超声初步筛查胎盘位置,妊娠28周后再次超声检查确定是否为前置胎盘状态。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距离,从而准确判断胎盘位置。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超声检查诊断不明确或怀疑胎盘植入等情况时,可考虑行MRI检查,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方法。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胎盘与子宫肌层的关系等情况。
处理及注意事项
期待治疗:适用于妊娠小于34周、胎儿存活、阴道流血量不多的孕妇。应住院观察,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左侧卧位,保持孕妇心态平静,避免剧烈活动。给予补血、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及胎儿宫内情况,包括胎心监护、B超监测胎盘位置及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等。例如,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胎盘位置有无变化,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孕妇贫血情况等。
对于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年轻孕妇:年轻孕妇身体状况相对较好,但也需要严格遵循医嘱,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阴道流血量增加。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因为焦虑可能会影响孕妇的内分泌等情况,对妊娠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要按时进行各项检查,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的情况。
有剖宫产史的孕妇:这类孕妇发生前置胎盘状态及胎盘植入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在孕期要更加密切监测,一旦出现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在产检过程中,要详细告知医生既往剖宫产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产后也要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因为有剖宫产史的孕妇产后出血风险较高。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各种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对于前置胎盘状态的高龄孕妇,除了常规的监测外,更要加强对胎儿宫内情况的监测,如增加胎心监护的频率等。同时,高龄孕妇自身的身体状况也需要关注,如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如有合并症需要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