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有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较弱女性等)和体位性低血压(如体位改变时自主神经调节差者易出现),病理性因素包含心血管疾病(如重度心衰等致血压低)、内分泌代谢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引低血压)、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致低血压),低血压对脑部可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等且老人易增患脑梗死等风险)、突发晕倒致意外,对其他器官可致心脏肥厚劳损等、致肾脏灌注不足影响滤过排泄致肾功能减退等。
一、低血压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如一些体型较瘦小的人群,其血管内容量相对较少,容易出现低血压情况。这种情况在青春发育期的女性中较为常见,可能与身体发育阶段血液循环系统的调整尚未完全适应有关。
2.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从卧位突然站起,或长时间站立时。当体位发生改变时,身体的血液循环需要重新调整,对于一些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较差的人,血液不能及时供应到脑部,从而导致血压突然下降。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也有所减退,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长时间卧床的患者,突然站立时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某些心脏疾病可导致低血压,如重度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血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也可能出现低血压状态;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脏瓣膜病,会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导致血压下降。
2.内分泌代谢疾病: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水盐代谢和血液循环的稳定,从而引起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也可能出现低血压表现。
3.慢性消耗性疾病:像恶性肿瘤、严重肺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长期处于消耗状态,身体机能衰退,营养状况差,容易出现低血压。例如,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的消耗以及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等因素,常伴有低血压。
二、低血压的危害
(一)对脑部的影响
1.脑供血不足:长期低血压会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对于老年人来说,长期慢性的脑供血不足还可能增加患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慢性低血压的老年人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脑部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会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结构。
2.突发情况风险增加:当体位性低血压发作时,患者可能会突然晕倒,进而引发摔伤、骨折等意外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摔倒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颅内出血等。
(二)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1.对心脏的影响:长期低血压会使心脏的灌注压降低,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来维持血液循环,但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心脏肥厚、心肌劳损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心脏的功能。例如,研究发现,慢性低血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比正常人有所增加,因为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也依赖于稳定的血液供应。
2.对肾脏的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不足,会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和排泄功能。长期低血压可能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少尿、蛋白尿等情况,甚至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例如,一些因严重感染导致休克进而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如果肾脏灌注不足时间较长,就可能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等肾脏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