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绝经前期始于40岁左右,月经开始紊乱,内分泌有变化;绝经期在45-55岁,雌激素剧降,有潮热等症状且心血管疾病风险增;绝经后期始于绝经1年内,骨量丢失致骨质疏松风险增,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不同阶段有独特生理变化及对身体各系统不同影响,需采取相应健康管理措施。
一、更年期的定义及阶段划分
更年期是指女性从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一段特定时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和绝经后期。
绝经前期:是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一般始于40岁左右,可历时数年。此阶段卵巢内卵泡数明显减少且易发生卵泡发育不全,导致月经周期开始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经量或多或少等。从年龄角度看,35-45岁之间的女性逐渐进入绝经前期,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等可能会加速卵巢功能衰退,使绝经前期症状提前或加重;有卵巢相关疾病病史的女性,绝经前期可能会更早出现异常。
绝经期:是指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标志着卵巢功能的衰竭,一般发生在45-55岁之间。此阶段卵巢几乎已不能排卵,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绝经相关症状,如潮热、盗汗、阴道干涩等。对于有家族早绝经病史的女性,绝经期可能会提前;吸烟的女性由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卵巢血液供应,也可能使绝经期提前到来。
绝经后期:是指绝经后的时期,一般始于绝经后的1年内,然后逐渐进入老年期。此阶段卵巢完全停止分泌雌激素,机体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化,如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上升等。55岁以后的女性逐步进入绝经后期,患有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疾病病史的女性在绝经后期骨质疏松进展可能会更快,需要更加注重骨骼健康的维护。
二、各阶段的生理变化及相关影响
绝经前期:
内分泌方面,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开始升高,黄体生成素(LH)波动较大,雌激素水平波动下降。从对身体的影响来看,月经紊乱是比较突出的表现,这可能会导致女性出现焦虑情绪,因为月经周期的不稳定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对于35岁以上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月经周期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受孕几率,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卵巢功能。
绝经期:
雌激素水平的大幅下降会引起多种身体不适。潮热是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突然感到热浪从头颈部涌向面部,然后蔓延至全身,可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每天可发作数次甚至数十次,严重影响女性的睡眠和日常生活。在心血管系统方面,雌激素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雌激素缺乏后,女性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有高血压病史的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的血管调节功能改变,血压可能更难控制。
绝经后期:
骨骼方面,雌激素缺乏会加速骨量丢失,使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髋部、脊柱和腕部骨折。对于绝经后期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本身就存在骨代谢异常,再加上雌激素缺乏,骨质疏松的进展会更快,需要加强骨骼健康的管理,如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等。在心血管系统上,绝经后期女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会加快,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进一步上升,这时候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女性更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
总之,更年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不同阶段有其独特的生理变化及对身体各系统的不同影响,了解这些对于女性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