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成因包括生理性的体质性(多见于体质弱人群与遗传等有关,营养缺乏等为诱因)及体位性(从卧位或蹲位突然站立致脑部短暂供血不足),病理性的心血管(严重心律失常、心梗等致心输出量减少)、内分泌(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影响血压调节)、神经系统(脊髓空洞症等干扰自主神经调节)疾病,药物性的降压药等不当使用,其他因素的大量失血、脱水、过敏,不同人群中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等更易病理性低血压且耐受差,儿童可能因先天心脏病或感染,女性生理期、妊娠期有相关低血压表现。
一、生理性因素
体质性低血压较为常见,多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以女性和年轻人居多。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营养不良、缺乏运动等也可能是诱因。例如,长期摄入营养物质不足,导致身体机能相对低下,容易出现血压偏低的状况。另外,体位性低血压也属于生理性范畴,常见于从卧位或蹲位突然站立时,因血压调节机制一时不能适应,导致脑部短暂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眼花甚至短暂低血压现象,一般在身体适应后可恢复。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疾病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可引发低血压,如严重的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与泵血功能,使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导致血压降低;心肌梗死造成心肌大面积损伤,影响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也会引起低血压。
(二)内分泌疾病
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可导致低血压,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等激素减少,会影响水盐代谢和血压调节,引发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也可能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
(三)神经系统疾病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导致低血压,像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会干扰自主神经对血管的调节,使得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紊乱,引起血压下降。
三、药物性因素
一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低血压,例如降压药使用不当,会过度降低血压;抗抑郁药中的某些类型可能影响神经递质调节,进而影响血压;利尿剂使用后,若不注意补充水分,可能因体液丢失过多引发低血压。
四、其他因素
(一)大量失血
外伤、手术等导致大量失血时,血容量急剧减少,心脏泵出的血液量不足,从而引起低血压。
(二)脱水
严重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等情况,会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血容量降低,引发低血压。
(三)过敏反应
严重过敏时,机体释放大量过敏介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出现低血压,同时可能伴有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相关症状。
五、不同人群相关情况
(一)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且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更易出现病理性低血压。例如,老年人若患有慢性心衰,心脏泵血功能本身较弱,再加上可能合并其他影响血压的疾病,更容易发生低血压。同时,老年人对血压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低血压可能会导致头晕、跌倒等风险增加。
(二)儿童
儿童出现低血压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有关,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血压偏低。另外,儿童在感染某些严重疾病时,也可能因机体应激反应等出现低血压情况,需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
(三)女性特殊时期
女性生理期时,部分女性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出现生理性低血压相关表现;妊娠期女性随着子宫增大,可能对下腔静脉产生压迫,影响血液回流,也可能出现低血压现象,同时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相关并发症导致的血压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