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样红斑与猩红热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面有区别,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患这两种病症时各有不同的处理要点,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有特定前驱及皮疹表现等,猩红热样红斑病因多样,皮疹等表现有差异,实验室检查也不同,不同特殊人群患两病需针对性处理。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细菌通过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后,会产生红疹毒素等致热和致红斑的物质,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人体后,其产生的外毒素等物质会作用于人体皮肤等组织,导致皮肤出现红斑等表现。
猩红热样红斑的病因相对多样,可由药物过敏引起,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等)、抗癫痫药等药物后可能发生药物超敏反应,进而出现猩红热样红斑表现;也可由感染因素引起,如某些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导致类似猩红热样的红斑表现,但一般其致病病原体及发病机制与猩红热的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不同。
临床表现方面
猩红热:通常起病较急,有发热、咽痛等前驱症状,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在39℃左右甚至更高。之后1-2天内出现皮疹,皮疹特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其间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呈鸡皮样,压之褪色,伴有痒感。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舌苔白厚,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鲜红,称草莓舌,2-3天后舌面转为棕红,称杨梅舌。同时还可能有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猩红热样红斑:皮疹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或斑丘疹,从面颈部开始,迅速向躯干、四肢蔓延,红斑颜色鲜红,与猩红热的皮疹有相似之处,但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发热程度多不如猩红热剧烈,且可能没有猩红热特有的口周苍白圈、草莓舌、杨梅舌等表现。不过具体的皮疹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有些患者可能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等不适。
实验室检查方面
猩红热: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猩红热样红斑:如果是药物过敏引起的猩红热样红斑,血常规可能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可能有相应病原体感染的实验室依据,如病毒感染时可能出现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等,但一般没有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相关实验室证据。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儿童患猩红热时需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于猩红热样红斑,如果是儿童发生,要仔细询问用药史等情况,因为儿童用药相对特殊,药物过敏导致猩红热样红斑的情况在儿童中也需重视。儿童患猩红热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等病情进展,而对于猩红热样红斑的儿童,要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引起感染等。
孕妇:孕妇如果发生猩红热或猩红热样红斑,都需要谨慎处理。孕妇患猩红热时,抗生素的使用需要特别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因为一些抗生素可能会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而孕妇发生猩红热样红斑时,若考虑是药物过敏引起,要避免使用可能致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胎儿的情况,因为母体的病情变化可能会间接影响胎儿。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患猩红热时可能全身症状更重,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支持治疗等。对于猩红热样红斑的老年人,要注意基础疾病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注意皮肤护理,防止皮肤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