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必要条件,性行为及分娩、月经及生育、吸烟、肥胖、免疫功能低下等均是相关因素,如过早性生活、多性伴侣、男性包皮过长、多孕多产、月经初潮早、绝经晚、长期口服避孕药、吸烟、肥胖、免疫功能低下等都会增加子宫癌发病风险。
一、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HPV是引起子宫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子宫癌发生的必要条件。几乎所有的子宫癌组织中都能检测到高危型HPV,其中以HPV16、HPV18型最为常见。不同型别的HPV致癌潜能不同,HPV16型致癌性较强,HPV18型与腺癌等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癌关系密切。女性感染HPV的途径主要有性行为传播,此外,母婴传播、接触被HPV污染的物品等也可能导致感染,但相对少见。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年龄过小(如<16岁)的女性感染HPV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因素
1.性行为因素
过早开始性生活且性伴侣较多的女性,患子宫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性行为较为单一的女性。因为性伴侣多意味着接触不同HPV亚型的机会增加,且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概率也会升高,进一步促进HPV感染及子宫癌的发生。
男性包皮过长会使包皮内积聚污垢,其中可能含有致癌物质,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会增加女性感染HPV及患子宫癌的风险。
2.分娩因素
多孕多产会对子宫造成多次损伤和刺激,增加子宫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异常增殖的机会。例如,多次分娩的女性,子宫颈等部位反复受到机械性损伤,容易使宫颈黏膜在修复过程中发生异常,从而增加子宫癌的发病风险。
三、月经及生育因素
1.月经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
月经初潮年龄过早(如<12岁)的女性,其体内激素水平开始变化的时间较早,子宫等生殖器官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延长,可能导致细胞增殖等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增加子宫癌的发病风险。
绝经年龄过晚(如>55岁)的女性,子宫内膜受雌激素刺激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子宫内膜增生、不典型增生等病变的发生概率增加,进而可能增加子宫癌的发病风险。
2.口服避孕药
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服用避孕药的时间越长,患子宫癌的风险可能会有一定变化。有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可使子宫癌的发病风险降低,且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持续多年。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避孕药对激素水平的调节有关,它可以调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影响子宫内膜的增殖等过程。
四、其他因素
1.吸烟
吸烟是子宫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使HPV持续感染的概率增加,同时还会影响激素代谢等,从而增加子宫癌的发病风险。长期吸烟的女性患子宫癌的风险比不吸烟女性高。
2.肥胖
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导致雌激素的合成增加。脂肪细胞可以将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肥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长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等组织,容易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等病变,进而增加子宫癌的发病风险。尤其是绝经后的肥胖女性,雌激素主要来源于脂肪组织的转化,肥胖对雌激素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
3.免疫功能低下
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等)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女性,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HPV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使得HPV更容易持续感染,从而增加子宫癌的发病风险。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感染HPV后发生子宫癌的概率远高于正常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