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次数减少可能由胎儿方面如睡眠周期、宫内缺氧早期、发育异常及孕妇方面如用药影响、身体状况等原因引起孕妇应自我监测记录胎动及时就医检查高龄孕妇和有妊娠合并症的孕妇出现胎动减少时需更及时谨慎对待。
一、可能的原因
(一)胎儿方面
1.胎儿睡眠周期
胎儿也有自己的睡眠周期,一般睡眠周期可持续20-40分钟。在睡眠周期内胎动会减少,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例如,孕中期胎儿的睡眠周期可能相对不规律,但总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正常的波动。
2.胎儿宫内缺氧早期表现
当胎儿在宫内缺氧时,早期可能表现为胎动次数减少。例如,胎盘功能减退、脐带绕颈、脐带扭转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胎儿缺氧。胎盘是胎儿获取营养和氧气的重要器官,胎盘功能减退会使胎儿供氧不足;脐带绕颈过紧会影响脐带血运,导致胎儿缺氧,进而引起胎动次数减少。一般来说,正常胎动次数每小时约3-5次,如果12小时胎动次数少于10次,提示可能存在胎儿宫内缺氧的情况。
3.胎儿发育异常
某些胎儿发育异常情况也可能导致胎动次数减少。例如,胎儿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会影响胎儿的神经-肌肉调控,从而使胎动减少。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二)孕妇方面
1.孕妇用药影响
孕妇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活动,从而导致胎动次数减少。例如,孕妇服用某些镇静类药物等,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导致胎儿活动减弱。但一般来说,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非医生开具的药物孕妇不应随意服用。
2.孕妇身体状况
孕妇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胎动情况。孕妇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身体的血氧供应等情况可能会间接影响胎儿,导致胎动次数减少。另外,孕妇低血糖时,自身血糖水平降低,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能量供应,从而引起胎动减少。例如,孕妇长时间未进食,血糖过低时,胎儿获取的能量不足,可能出现胎动次数减少的情况。
孕妇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胎动,如孕妇患有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氧能力下降,胎儿供氧不足,会出现胎动次数减少。
二、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自我监测与记录
孕妇应学会自我监测胎动,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如早、中、晚各选1小时)计数胎动次数。将每天的胎动次数记录下来,如果发现胎动次数较以往明显减少,应引起重视。例如,孕妇可以在晚上临睡前,安静地坐在床上或躺下,专注于感受胎儿的活动,记录1小时的胎动次数。
(二)及时就医检查
如果发现胎动次数减少,孕妇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医生一般会进行胎心监护检查,胎心监护可以连续记录胎心的变化以及胎动时胎心的反应情况,通过胎心监护可以初步判断胎儿在宫内的情况。还可能会进行B超检查,B超可以观察胎儿的形态、胎盘位置、脐带情况等,了解胎儿是否存在结构异常、脐带绕颈等情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年龄≥35岁)发生胎儿异常的风险相对较高,当高龄孕妇出现胎动次数减少时,应更加及时且密切地进行检查,因为高龄孕妇的胎儿出现染色体异常、胎儿发育异常等情况的概率比适龄孕妇高,所以需要更全面的检查来排除风险。
有妊娠合并症的孕妇:如孕妇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当出现胎动次数减少时,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因为妊娠合并症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胎盘功能等,从而加重胎儿的不良状况。例如,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胎盘的血流和胎儿的营养供应,此时胎动次数减少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一个信号,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