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是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一组疾病,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及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发病因素与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妊娠情况等有关,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子宫复旧不全等,诊断靠血hCG测定、超声等检查,治疗有化疗、手术、放疗等,预后与多因素有关,治疗后需严密随访及严格避孕。
发病因素:
完全性葡萄胎发生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风险约为20%,部分性葡萄胎仅约4%。
绒癌可继发于正常或异常妊娠之后,继发于葡萄胎妊娠者约占50%,发生于流产、足月妊娠、异位妊娠后者各约25%。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罕见,常继发于足月妊娠、流产或葡萄胎后,偶尔合并活胎妊娠。
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在葡萄胎排空、流产或足月产后,有持续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也可表现为一段时间月经正常后再闭经,然后阴道流血。
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性增大:葡萄胎排空后4-6周子宫未恢复到正常大小,质地偏软。也可因肌层内病灶部位和大小的不同,表现出子宫不均匀性增大。
卵巢黄素化囊肿:大量hCG刺激卵巢卵泡内膜细胞发生黄素化而形成囊肿。一般不产生症状,偶因急性扭转而致急腹痛。清除葡萄胎后2-4个月可自行消退。
转移灶表现:血行转移常见部位是肺,其次是阴道、盆腔、肝、脑等。转移灶症状因转移部位不同而不同。如肺转移可出现咳嗽、血痰或反复咯血、胸痛等;阴道转移灶表现为紫蓝色结节,破溃后可大量出血;肝转移可出现上腹部或肝区疼痛等;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偏瘫及昏迷等。
诊断方法:
血hCG测定:是诊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主要手段。葡萄胎排空后9周以上,或流产、足月产、异位妊娠后4周以上,血hCG水平持续升高,排除妊娠物残留或再次妊娠,可考虑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原发病灶最常用的方法。子宫肌层内可见高回声团块,边界清但无包膜;或见肌层内有回声不均区域或团块,边界不清且无包膜;也可表现为整个子宫呈弥漫性增高回声,内部伴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用于诊断肺转移;CT或MRI检查用于诊断脑转移等。
组织学诊断:在子宫肌层内或子宫外转移灶中若见到绒毛结构或退化的绒毛阴影,则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若仅见成片滋养细胞浸润及坏死出血,未见绒毛结构者,诊断为绒癌;若原发灶和转移灶诊断不一致,只要在任一组织切片中见有绒毛结构,均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示瘤细胞HPL阳性,hCG阴性或仅微量。
治疗原则:
化疗:是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等,多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EMA-CO方案等。
手术治疗:对于病变局限于子宫的耐药病例可行全子宫切除术,年轻患者可保留卵巢。对于有转移灶的患者,若病灶大出血等紧急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脑转移和肺部耐药病灶的治疗。
预后及随访:
预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分期、hCG水平、治疗前病程、是否耐药等。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随访:患者治疗后应严密随访。一般在治疗结束后每周查1次血hCG,直至连续3次正常,然后每月1次至6个月,之后每2个月1次至1年,1年后每半年1次,共随访2年。随访内容包括血hCG、妇科检查、盆腔B超、X线胸片等。在随访期间应严格避孕,首选避孕套避孕,也可选用口服避孕药,一般不选用宫内节育器,以免混淆子宫出血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