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粒包括粟丘疹等,发病与遗传、外伤等有关,表现为黄白色丘疹等;汗管瘤是小汗腺导管良性肿瘤,与遗传、内分泌等有关,表现为扁平丘疹等,二者组织病理不同,可通过表现等诊断鉴别,儿童、女性、男性患时各有特点及需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脂肪粒
定义:一般为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可分为粟丘疹和汗管瘤样粟丘疹等。
发病机制:粟丘疹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粟丘疹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新生儿;继发性粟丘疹常发生在皮肤外伤、摩擦(如搔抓)或某些皮肤病(如大疱性皮肤病、银屑病等)之后。
汗管瘤
定义:是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良性肿瘤。
发病机制: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女性,青春期、妊娠及月经期病情可加重,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
二、临床表现
脂肪粒
粟丘疹:典型皮损为黄白色、坚实性丘疹,表面光滑,顶部尖圆,无融合,直径1-2mm,上覆极薄表皮,可挤压出坚实的角质样球状颗粒。原发性粟丘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常见于眼睑、颊及额部;继发性粟丘疹多发生于基础疾病部位,如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水疱愈合后。
汗管瘤样粟丘疹:临床较少见,表现与粟丘疹类似,但可能有不同的发病背景。
汗管瘤
皮损为肤色、淡黄色或褐黄色扁平丘疹,直径1-3mm,表面光滑,常对称分布于下眼睑,也可发生于额部、两颊、颈部、胸部、阴道等部位。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病情稳定,通常不自行消退。女性患者在月经前期、妊娠或使用女性激素时皮疹可增大、肿胀、色泽加深。
三、组织病理学差异
脂肪粒
粟丘疹的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内囊肿,囊壁由复层扁平上皮组成,囊腔由层状角蛋白填充。
汗管瘤
组织病理显示真皮上部可见许多嗜碱性上皮细胞组成的小导管,导管腔内含无定形物质,部分导管呈蝌蚪状或逗号状,瘤细胞可排列成实体条索、囊状或导管状等结构。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脂肪粒: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皮损特点进行诊断,必要时可通过皮肤活检明确。
汗管瘤:依据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及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鉴别诊断
脂肪粒需与汗管瘤鉴别:汗管瘤一般为扁平丘疹,颜色与肤色相近或偏黄,好发部位有特点,而粟丘疹多为圆形小丘疹,颜色更偏黄白。此外,还需与扁平疣鉴别,扁平疣为扁平隆起性丘疹,表面光滑,颜色与肤色相似或略深,多发生于面部、手背等部位,可自体接种,呈串珠状排列,组织病理上与脂肪粒和汗管瘤有明显不同。
汗管瘤需与睑黄瘤鉴别:睑黄瘤多见于眼睑周围,为黄色或橙色斑块,常对称分布,病理上主要是真皮内有含脂质的组织细胞聚积等表现,与汗管瘤的组织病理不同。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
脂肪粒:儿童出现原发性粟丘疹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观察即可,若因摩擦等导致继发性粟丘疹,需避免过度摩擦皮肤,防止皮损加重。
汗管瘤:儿童期患汗管瘤较少见,若有相关皮损,需谨慎诊断,因其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有不同表现,需密切观察其变化。
女性
脂肪粒: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时期,皮肤状态可能有变化,若出现脂肪粒相关皮损,需注意皮肤护理,避免使用过于油腻的护肤品,防止堵塞毛孔加重粟丘疹。
汗管瘤:女性在月经前期、妊娠或使用女性激素时,汗管瘤可能出现增大等变化,需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对皮损的影响,若有不适可咨询医生。
男性
男性出现脂肪粒或汗管瘤时,诊断和处理原则与女性类似,但需注意男性皮肤油脂分泌情况等差异,选择合适的皮肤护理方式,若皮损影响外观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