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引发盆腔区域疼痛、慢性盆腔痛及其他部位疼痛,盆腔区域疼痛多在盆腔,与月经周期相关,有周期性;慢性盆腔痛非经期也有较长时间隐痛等;肠道相关疼痛有下腹部等部位隐痛等及伴随症状;泌尿系统相关疼痛有腰痛等及尿频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及应对需综合考虑。
一、盆腔区域疼痛
1.部位及特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盆腔区域,多为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大腿部位。疼痛具有周期性,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盆腔周期性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仅为轻微坠胀感,而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疼痛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女性可能因对疼痛的耐受力相对较好,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但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明显。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疼痛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但仍以盆腔区域的周期性疼痛为主要特征。
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疼痛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久坐会影响盆腔血液循环,不利于异位内膜病灶的代谢和恢复。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若合并有盆腔炎等其他盆腔疾病,会加重盆腔区域的疼痛程度。
二、慢性盆腔痛
1.持续时间与表现
除了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外,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导致慢性盆腔痛,即非月经期间也会出现盆腔部位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这种疼痛往往是隐痛、胀痛或坠痛,程度一般不如经期时剧烈,但会持续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痛可能会因孕期激素变化、子宫增大等因素而有所变化,但一般仍会存在。而对于老年女性,慢性盆腔痛可能会增加其心理负担,因为老年女性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疼痛的耐受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适当的干预来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
三、其他部位疼痛
1.肠道相关疼痛
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侵犯肠道时,可引起肠道部位的疼痛,常见于下腹部、耻骨上区域,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痉挛性疼痛,还可能伴有腹泻、便秘或便血等症状。例如,有研究发现,约10%-15%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肠道受累相关的疼痛症状,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肠道部位种植,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出现出血等反应,刺激肠道引起疼痛和功能紊乱。
对于有肠道症状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生活方式上需要特别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刺激。而对于儿童期女性,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儿童期较为罕见,但如果出现下腹部等部位的异常疼痛,也需要考虑到相关疾病的可能,及时进行检查和诊断,因为儿童期的异常疼痛可能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需要专业的医疗评估来明确病因。
2.泌尿系统相关疼痛
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侵犯泌尿系统时,可引起泌尿系统相关的疼痛,如腰痛、腹部疼痛等,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等症状。这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侵犯了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导致泌尿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相应的疼痛和尿路刺激症状。
对于老年女性合并泌尿系统相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治疗,因为老年女性可能同时存在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最小的创伤和风险来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泌尿系统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等情况加重疼痛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