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是改变体位时出现血压异常下降的现象,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一般人群及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高血压患者有不同表现)、分类(原发性和继发性)、诊断方法(测血压和排查基础疾病),可通过一般人群预防、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预防与处理,一般人群站立缓慢等,老年人注意起床方式等,高血压患者遵医嘱调整药物等。
1.发病机制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复杂的调节机制来维持血压稳定。当从卧位转为站立位时,血液由于重力作用会向下流,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暂时下降,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进行代偿,以维持血压稳定。但在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中,这种代偿机制出现障碍,无法及时有效地提升血压,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2.症状表现
一般人群:主要表现为站立后头晕、眼花、视力模糊、乏力、恶心,严重时可能会跌倒、晕厥。例如,一些老年人清晨起床后突然站起时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出现上述不适症状。
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心血管调节功能减退,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且老年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后,跌倒导致骨折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儿童:儿童体位性低血压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比如长时间蹲踞后突然站起,一些体质较弱或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儿童可能出现头晕等不适。不过儿童发生晕厥等严重情况相对老年人风险可能稍低,但也需要关注。
高血压患者:部分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过程中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是服用α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时,更容易发生。这是因为这类药物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影响了血管的收缩功能,导致体位改变时血压调节失衡。
3.分类
原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病因不明,可能与自主神经退行性变等有关,常见于多系统萎缩等疾病。
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等)、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等)、营养不良(严重贫血等)等。例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体内醛固酮等激素分泌减少,影响水盐代谢和血压调节,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4.诊断方法
测量血压:在卧位时测量血压,然后迅速站立,在站立后1分钟、3分钟分别测量血压。如果站立后收缩压较卧位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且伴有相应症状,可考虑体位性低血压。
排查基础疾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液检查(包括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等)、神经系统检查(如肌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并找出可能的病因。
5.预防与处理
一般人群预防:站立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站起;长时间坐位或卧位后起身时先活动一下四肢,促进血液回流;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血容量;避免长时间站立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起床时最好先坐一会儿,再缓慢站起;穿着紧身裤或弹力袜,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如果正在服用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儿童:对于体质较弱的儿童,要避免长时间蹲踞后突然站起;如果怀疑有先天性疾病,要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
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在调整降压药物剂量或种类时要谨慎,遵循医生的指导,如服用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降压药时,更要注意体位改变时的血压情况。



